日期:[2021年03月19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只有隐私安全 才能前程无忧

每经评论员 王珊
  今年“3·15”晚会,多个知名招聘平台因泄露用户隐私被点名。目前,北京人社局已约谈相关企业,要求立即彻查彻改,切实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
  尽管企业排着队道了歉,但层出不穷的简历泄露事件,一直在降低公众对招聘平台的信任感。
  早在2017年,智联招聘两名员工私自销售15万份简历一案就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审理。不止于此,2018年,该企业两名员工与无业人员勾结售卖简历超过16万份。光是媒体曝出来的简历泄露数量,就超过30万份,价格从1元到7元不等,而这只是简历售卖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与一般信息不同,简历涉及求职者的大量信息,除了姓名、电话、邮箱,还有家庭、学历、工作经历、薪酬待遇等隐私,并且多是真实有效信息,具有较高价值。
  简历泄露并不是新鲜事,但屡屡发生,就值得深思。
  我们需要承认,互联网带来了人才交易的便利性,大幅提升了招聘和求职的效率,企业可以快速找到合适的人,各类人才也能找到更多更适配的岗位,初衷是极好的。然而,随着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使用频率增加,催生了更多市场需求,企业和个人瞄准了此中“商机”,售卖简历,非法牟利,形成了售卖、二次倒卖的产业链。
  从泄露的主体来看,一种是招聘平台的主动售卖,只要注册企业成为平台会员,就可以下载大量求职者简历,实际上,简历售卖已经成为招聘平台营收的重要来源。另一种是不法者非法牟利,或使用外挂工具非法批量抓取简历,或与招聘平台员工勾结大量获取简历,如今,简历售卖早已有一条完整产业链。无论主观出售还是被动泄露,一旦简历流入黑市,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网络简历安全问题,人社部出台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违者将被处罚。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也规定,个人隐私权依法受到保护。
  尽管法律短板已逐渐补齐,但保障简历安全仍任重道远。对招聘平台来说,找出管理痛点才能堵住简历漏点。光道歉远远不够,招聘平台需要敬畏用户,汲取经验落实整改,真正承担起数据安全和严格审核的责任,筑牢隐私安全的“防火墙”。对监管主体来说,要明确招聘平台的责权边界,及时应用最新法律条规,对平台获取用户隐私的合理性进行细化论证,加强整顿和处罚力度,形成法治的威慑力和约束力。
  尽管所有人都担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透明人”,但从现实来看,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求职者只能如实填写信息。而招聘平台在为求职双方提供便利的同时,自身也藉此实现了资本价值。由此观之,双方实乃互利共赢关系。
  对求职者来说,只有隐私安全,才能前程无忧,对招聘平台来说,何尝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