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12月30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存款回归传统 是为更好地保护储户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在经历了一轮广泛的所谓“创新”之后,银行存款正在迅速回归传统。近日,六大国有银行集体发布公告称,自2021年元旦起全面取消靠档计息产品,并调整为“按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蚂蚁集团、京东、腾讯理财通等互联网平台也纷纷下架了银行存款产品;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率先对互联网存款作出统一性规定:辖内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与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经开展合作的马上下架相关存款产品,终止合作。
  登录互联网平台,点击“由高到低”排序,选择最高数值,点击进入产品界面完成手续并转入存款,这是储户在互联网平台存款常用的办法。不需要任何思考就能获得最高的存款利率,且同样享受50万元存款保险的“兜底”,至于存在哪家银行,这家银行资质如何,对这些储户来说,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完全不重要。
  互联网平台存款让储户收益得以最大化,但储户的资产和收益,对应的是银行的负债和应付利息,前者收益越大,后者负担越重。银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属于杠杆经营,业务涉及千家万户,这些特点决定了银行的资产负债匹配、流动性管理都必须达到监管要求,而不能只看产品能否销售出去、消费者能否得到“实惠”,互联网惯用的比价策略,并不适用于金融业务。
  到底谁更倾向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息揽存?从这些平台公布的产品来看,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中小银行。这些银行网点较少,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客观上存在揽存的困难。相对大型银行严格的风险控制水平,部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率稍高。高息揽存一方面是为了将其运用到更高利息的贷款,但高利率必然意味着高风险,其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将加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想做大分母(资产),以改善某些监管指标,比如不良率,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会积累更大的问题,延迟风险暴露的时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此前就撰文指出,地方银行突破地域限制,存款业务拓展至全国,会扭曲当地市场利率;过多依靠互联网揽存,也为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除了对银行自身构成的风险,笔者认为,互联网存款对于存款保险这样的基础制度的冲击更值得警惕。存款保险的目的,既是为了保证储户财产的绝对安全,也是为了保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但和其他所有保险产品一样,存款保险也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即风险越大的银行,越倾向于高息揽存,同时经营高风险业务。这类银行一旦爆发风险,最终需要存款保险兜底兑付,而存款保险的保费来自其他银行,等于最终埋单的是其他银行的股东或者顾客,这并不是一个公平的结果。此外,存款保险基金一旦被动用,就意味着基金有补足的必要,这会进一步损耗其他银行和储户的权益。存款保险不应当成为银行高息揽存的营销“噱头”,对于类似行为,应当给予规范和惩处,否则打破刚性兑付、培养居民风险意识的努力只会大打折扣。
  从个体来看,没有了互联网存款或许会损失一些短期收益,但金融市场的规范更多要从全局去衡量。存款回归传统,储户依据银行的稳健程度、服务好坏进行选择,让存款保险维持少被动用甚至零动用,这才是对储户利益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