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11月2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5]

凝聚金融力量 决胜脱贫攻坚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廖丹
  历史性地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从梦想变为现实!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是一场抱着必胜信念的全民战役,也是一项需要各行各业携手共建的系统性工程。
  扶贫实践多次证明,金融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将金融资源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扶贫政策等进行有效对接,激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出“造血”功能。
  自2013年底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金融监管部门吹响“集结号”,引领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突破,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4.21万亿元,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6%,保险服务乡镇覆盖率达99.90%。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指示下,金融力量在决胜冲刺的同时,也在蓄势为解决相对贫困以及乡村振兴构建长效机制。
 
 成绩斐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正在发生。以现在的贫困标准衡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为7.7亿,贫困发生率高达97.5%。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不但完成了经济转型,也即将消除绝对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
  超常规的举措以及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力度,成就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最为直观的是,农村贫困人口已显著减少。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底到2017年底,5年时间里,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左右,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更是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截至2019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离“0”仅有一步之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年,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冲击,但全国人民仍初心不改,士气如虹,坚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大规模、深耕式的减贫,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将从长远角度保障和改善贫困人口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发展权,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8.84万亿!信贷资源挺进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具备强大的社会资源吸收和配置能力。同时,广覆盖之下,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公众性愈发凸显,其影响力也早已深入到中国社会治理的最基层,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备先锋条件。
  为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达成,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在这套“组合拳”中,作为经济运行体系中的血脉,金融自然而然成为精准脱贫攻坚行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增加扶贫信贷投放、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和模式、推进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险种、扩大贫困地区涉农保险保障范围、为贫困地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绿色通道”……可以看到,将这些含“金”量十足的金融手段运用于农村,促使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后,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十八大于2012年召开,当年末,我国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尚为14.50万亿元,而到了2019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已达到28.84万亿元,相比七年前增加了逾14.3万亿元,增幅近乎翻了一番。
  进一步看,2019年末,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68%,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2.38个百分点。有深度贫困县的21个中西部省份中,16个省份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增速的目标。
  进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金融扶贫步伐加快。截至2020年6月末,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已达99.6%;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平均增速3.73个百分点;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735.4亿元,惠及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央行最新数据,截至去年末,我国人均拥有8.06个银行账户,农村累计开立的个人结算账户占全国40%。数以千万计的个体工商户和普通农户都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政府出资或补助的各种医疗和健康保险已经覆盖全部城乡居民。
 
 精准滴灌!多层次帮扶促进金融创新
 
 随着扶贫相关贷款余额持续增长、贷款覆盖面稳步提升、基础金融服务明显改善,金融扶贫也愈发向着细分和精准迈进。
  央行在《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协调合作,打造多层次定向帮扶体系。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金融机构纷纷构建长效机制,对口扶贫,确保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除了捐资捐物、出人出力、积极投身扶贫公益活动外,金融部门还充分利用专业所长,较强创新力度,不但为贫困地区带去一批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贡献金融智慧,整合上下游资源,与当地产业进行对接,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在银行业,政策性银行及国有大行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统筹资源,精准投放,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全国性股份行力扛社会责任,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信贷产品,不断扩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地方性中小银行立足区域,守土有责,充当着金融服务体系的“毛细血管”,将金融资源和服务输送至农村每一处角落。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4.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100多亿元。
  在保险业,各保险机构纷纷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一方面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互联网保险等方面积极尝试新的服务模式,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缓解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另一方面不断开发“中药材保险”“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等一系列特色农险,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构建起一道严密的“防火墙”。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相关保险机构累计为贫困地区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0万亿元,赔款支出近4000亿元,直接投入扶贫资金700多亿元。
  在信托业,信托公司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借力慈善信托加大资金投入,去年共发行31单扶贫类慈善信托,总规模达1.83亿元,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
  回望金融扶贫之路,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层出不穷,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样本和画面。放眼未来,脱贫是振兴的起点,在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金融系统势必仍将继续发挥“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