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9月22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1]

加速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北京等三地入围 自贸区覆盖21省份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贾运可
  自贸试验区再添三名新成员。
  昨日(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至此,7年间,自贸区已覆盖全国21个省份。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昨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选择这4个地方新设自贸试验区或者扩区,将实现对京津冀的全覆盖,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比如增加了北京。同时,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比如安徽。进一步叠加了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比如湖南,这次是新增加的。
  “这样做有利于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王受文说。
  多位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自贸区是一块“试验田”,从初始阶段进行一些共性创新到逐步开始差异化探索,这是一个必然过程,也更能凸显地方经济特色,比如最新设立的北京自贸区,就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
 
 有望产生叠加作用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标志着中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正式启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当天,36家中外企业获颁证照,首批入驻上海自贸区。次日凌晨,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上海自贸区推出,列出190条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按照“非禁止即开放”原则,清单之外的行业及项目全部开放。
  此后,这份负面清单不断更新迭代,今年最新公布的自贸试验区投资负面清单中,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缩减至30项,和第一张单子相比下降了80%。王受文表示:“这些放开的领域绝大部分都在全国放开,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提升了全国对外开放度和透明度。”
  随着北京、湖南、安徽自贸区的获批,全国自贸区版图进一步扩围,覆盖21个省份,其中10个没有靠海。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认为,这既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的一项“既定工作”,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但与此同时,也有舆论开始担心,自贸区数量增多后是否会导致其“价值”降低?
  对此,孙元欣表示,这种说法是将自贸区误认为“政策优惠洼地”的表现。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把自贸区当作“政策洼地”,越来越多的地区享受到优惠政策,那么它的效应会递减,但自贸区是一个制度创新的场所,更多的地区、企业、个人参与进来,实际上会产生叠加作用,效果会更好。
  “所以不用担心自贸试验区多了,它的边际效应会递减。”孙元欣说。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在受访时也强调:“自贸区并没有特殊政策,我们只知道它是一块‘试验田’,但是要怎么做,不是由中央去设定的,而是由地方来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和自身的经济特点来创新的。”
  在他看来,自贸区多了,会使自贸区的改革创新形成一个良性的政策竞争环境。“因为这么多自贸区你争我夺,大家必然要加快自身的开放探索,进而可以加快我们整体的改革开放试验步伐。”
  陈波表示,21个省份入围后,自贸区改革经验向全国辐射的速度会变得更迅速,不再是从几个特殊区域一点点渗透,通过多点开花实现全面辐射,最后达到“全体的提升”。
  在此之前,18个自贸区通过探索创新,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了有益经验。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18个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33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00亿元以上,进出口额达到了2.7万亿元。如果把这18个自贸试验区面积加在一起,还不到全国的千分之四,但是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16.8%,外贸占到全国的13.5%。王受文表示,“自贸试验区在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孙元欣向记者透露,目前不少地方仍在积极争取,年内可能还将有一批(新自贸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则表示:“改革开放遍地开花,不好吗?”
 
 服务业开放箭在弦上
 
 21个自贸区中,北京自贸区有其特殊使命。
  在9月4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支持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半个月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对外公布。
  根据总体方案,北京自贸区将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实施范围119.68平方公里,涵盖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高端产业片区三个片区,承担着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七大方面22项任务和措施。
  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自贸试验区开启全新探索。多位专家在受访时提到,服务贸易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围绕服务贸易既是亮点,也是当前全国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陈波表示,服务业的开放已是箭在弦上,但相对来说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还不强,所以需要自贸区来做压力测试。
  张燕生认为,无论是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制造业、外贸的高质量发展,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用现代服务业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引领服务业扩大开放,为什么是北京?在昨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引用了一组数据,可以加以佐证——北京集聚了4000多家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风险投资累计金额在全球仅次于硅谷,拥有全国超四成的独角兽企业;自2015年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北京形成了120余项全国首创的突破性政策或创新制度安排,推广了六批25项创新经验和案例;2019年服务业占北京全市GDP比重83.5%,这一比重比全国高近30个百分点,北京服务贸易规模占全国20%左右;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北京全市GDP比重超过50%,居全国首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发展水平领先,入选“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等国内重要榜单企业数量最多。
  王受文表示,北京自贸区将探索开展去中心化的临床试验试点,简化国内生物医药研发主体开展国际合作研发的审批流程;探索国际数字产品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
  一时间,外界不乏热议——“横空出世”的北京自贸区,含金量会超过上海、海南吗?
  陈波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自贸区不是综保区的升级版,甚至综保区所代表的货物贸易便利化,也非自贸区最核心的改革诉求。“我们的主要使命是要适应以现代服务业开放为主的经贸合作新趋势,也就是服务业开放,这是自贸区改革试点的最重点。”
  他解释说,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数字经济等,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能通过检验检疫来监管,这是一个完全新的模式。随着北京自贸区的获批,数字经济开放有了一块非常有基础的“试验田”,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会比其他自贸区更加有的放矢。
  “我们期待北京自贸区会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开放探索和尝试。”陈波说。
  不过,在孙元欣看来,各个自贸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含金量”还需根据实践效果来评判。
  张燕生则表示,“北京太特殊了”,“很多优质的要素和资源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从这个角度不用跟谁比,重要的是,发挥最大的人才优势,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