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8月0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成都温江:以专医之路 谋公园城市产业大棋局

由“高速”转向“高质量”,我国经济整体都在寻求转型和升级。
  视线向西,此前已明确“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目标的成都,7月15日召开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时,就再次强调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如何助力成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市温江区也在寻求更加“精明”的城市发展路径。
  “温江西南角的一隅,这里是老建成区。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也是成都台商投资工业园区,统一、康师傅、娃哈哈、青岛啤酒等,都在这里。”
  “如今,从南城到北林,‘三医’种子已如蒲公英遇风,遍洒温江全域:这家聚焦大输液系统、这家专营高端医疗器械手术耗材、这家主攻血液透析,这是有20万只体量的法国小鼠库,这是配套的药物仓储物流企业……”
  “专医”五年之后,成都医学城内的规划馆,俨然已成全国大健康产业的企业家们必到的“热门景点”。
  沙盘前,视线骤然拉升,一张宏大的立体地图渐次铺开。从2015年,温江定下了“三医融合”、全域深耕大健康产业发展道路,到五年后再度鸟瞰成都温江,“专医”的科研企业、医疗机构和配套设施,已然疏密有致地构架出温江的整盘棋局。
  如今,健康产业的“骨”与公园城市建设的“肉”交织融合,温江正朝着更高层次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预计再一个五年后,温江将初步建成“公园城市先行区”。
  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发展的无限可能?困扰无数地方的问题,温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五年“专医”“落一子而活全局”
 
 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面积越小、发展空间越有限、产业遭遇资源瓶颈和转型阵痛的“节点”越靠前。
  坐落于成都上风上水方向的温江区,正是如此。一面是存量资源的低效使用,一面是潜在空间的相对局限。倒逼也好主动也罢,5年前,温江毅然剃掉旁枝侧叶,专注产业“芽点”的生长——集中有限空间资源,专注发展高能级的大健康产业。
  经济要“加密”,找准特色产业只是第一步;蓝图要变现实,关键则在产业功能区。
  起步之初,百裕制药、百利制药、海思科制药……一批本土孵化药企实际上已初具规模。但作为全国唯一以全域专注大健康产业的区县,要撑起整个产业棋局,温江的产业功能区,也经历了从招引破局到集群成势的蜕变。
  牵手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巨头——药明康德,即被视作温江大健康产业加速的起点。“落一子而活全局”,短短几年内,300多家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已悉数汇于这个成都唯一的全域大健康产业区。
  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运输,链条补齐,一座城就成了能自我运转的大机器。连续三年,温江的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但温江并不满足于此: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之后,温江打算再往前走一步,主动“润滑”产业链条。
  通关和审批的便利化,就是生物医药企业最看重的“待润滑点”之一。
  生物医药的研发,涉及各类高风险试剂。即使是一线城市,通关后仍难以保障试剂管理的安全,通关踟蹰不前。
  成都博奥独立医学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冬,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直观的例子。“有一次在北京做研发,我们从国外购买的化学试剂,从订货开始有效期为六个月。海运只用了一周,但报关耗时两个月。等到我们提货时试剂已经过期了。”
  “卡脖子”的问题如何解决,成为改革试点将是关键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温江成功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成为四川6个地市州之外,唯一的区县改革先行区;此后,一个生物医药研发供应链服务平台,正迅速谋划成型,专门成立的专家组,将对产业需要的进口试剂评估和追溯,为通关和审批便利化提供基础。
  大健康产业的“待润滑点”,温江正逐一攻破。
 
 先手谋局“行一步已定十步”
 
 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根据三年前的预计,四川2020年的医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大趋势下找准自己的方向,温江一砖一瓦,专注地“加密”“三医两养”的产业脉络。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健康产业推到了“风口”:
  3月初,位于温江的成都医学城内,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日产24000片的速度,加紧生产出国内首个新冠肺炎病毒芯片检测系统。
  “急先锋”博奥之外,位于当地的峰际、凯普、博欣等研发机构,都迅速研发出检测新冠病毒的产品;通德、海通、百利、百裕、科伦等医药企业,则突击研发生产防疫药物驰援武汉前线。
  不需上前“以管窥豹”,从深度谋划到全面加速、从产业破局到集群成势、从壮大规模到培植生态,温江多年来积蓄已久的医药健康产业实力,如岩浆喷涌而出。
  厚积才能薄发,人才便是三医产业最核心的内力。近年来,温江累计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和省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位居全市前列。“行一步已定十步”,温江早已谋好大局。
  “当时我正在为缺少一台800多万元的手术设备发愁。没想到温江的区医院,竟愿意为我们购买这台设备,并建一个专门的手术室。”神经外科专家石长青,就被温江专注大健康产业的决心和潜力打动。曾在北京最好的神经科医院工作过18年,温江的区级医院成了他事业的新选择。
  引才之外,如何留住当地高校的年轻人才,则是温江为大健康产业供给“后备智力”的后招。
  以高层次的科研人才之外的实操技术人才为例:“去年,温江根据产业需要,主动建议我们开设康养专业。该专业主要针对的,就是温江众多高端康养项目。”据四川理工技师学院校企合作就业处处长王勇介绍,该专业今年已开始招生。
  将“市场营销”专业,改为专门的“药品销售GSP”专业;将“化学制药专业”,进一步细分到“药物分析方向”……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温江已与坐落在当地的高校“牵手”,为产业精准培养实操技能人才。
  正是温江有意识地提前布局,人才从工作到生活感受到与这座城的“契合”,留下来,便成了无数人最自然的选择。
 
 张弛有度为大棋局留足“气”
 
 五年时间,温江的管理服务人口,从不到80万增至近103万,增幅约30%。人才“用脚投票”,无疑是对一座城最好的肯定。
  “温江是天府之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样板,是最接近公园城市的地方。”日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李后强教授赴温江调研时不吝赞美。
  此前,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时,强调成都要抓好的“四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拥有古蜀先民选择的优越自然条件,成都温江则将公园城市的建设,与城市产业的发展深度融合。
  城市的发展,最怕割裂。小到城区内部产业区与生活区的隔绝,中到城市内部城与乡的割裂,大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南城精明增长、北林精明收缩”——格局清晰却不割裂,温江用一个散布全域的大健康产业,凝聚出整座公园之城,凝练出成都平原生态和产业的精华。
  在成都公园城市的探索中,温江698公里的生态绿道体系,贯通了“南城”尖端的科研企业,和“北林”2000多个林盘。
  无论是全国五大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在温江布局的康养项目、产业链上下游无数的三医企业,还是为产业高端人才精准配套的各类学校、国际化的马术体育公园、养身养心的民宿小院,产业内外的生活和工作要素,又有机地在公园之城中排列组合。
  “形”上的呼应,以温江47%的“绿”串联;“神”上的互动,则由温江的新旧优势产业配合实现。
  花木是温江的传统产业,植物编艺是当地闻名遐迩的名片。如今温江苗木种植面积已达17.3万亩。当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车”,新的产业火花随之诞生。
  “以前,我家只直接卖桂花树。”花木出售前,温江花农的桂花一季季地开,花开花谢后只余花香。“现在医学城里的科研企业,会将桂花收集起来,研究提取其中的药用价值”。
  得益于此,同为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北林”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名片的温江农高园,与“南城”成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成都医学城,一起串在了大健康的产业链上,成为了温江这座公园城市的产业支撑和内生动力。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一呼一应间,为温江城市繁荣的大棋局留足了永续发展的“气”。产业发展与生活品质,也在一张一弛中,为生活在温江的人,保留了“进可拥繁华、退可享静谧”的田园梦。
  “专医”五年后,这座城积蓄的潜力已呼之欲出。未来,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温江,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文/黄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