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4月21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8]

环保第一道“闸门”失守,糊弄了谁?

每经评论员 李彪
  近日,深圳市政府官网上公示的一份环评报告引发关注。这份本是为深圳湾航道疏浚而做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却出现了这样的内容:“本项目不会对湛江湾现有红树林造成明显不利影响”。经统计,报告中出现“湛江”字样多达35次,“抄作业”痕迹明显。
  环评是环境保护的第一道闸门,事关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项目落地,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环评的作用就是要将环境破坏大、不适宜建设的项目卡在门外。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深圳市出现这样漏洞百出的环评报告,体现的不仅仅是报告编制机构的不负责任。但凡报告审核人看过这份报告,也不用精读细读,只要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也不至于出现几十处这种低级错误。这背后体现的,是报告编制机构和审评单位对环评问题的不重视,是应付、糊弄甚至是漠视。试问,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环评,何谈后期工作的认真落实?
  环评弄虚作假,严厉追责是应有之举,同时,各环节必须汲取教训,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我们必须明白,环境问题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环境保护关乎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环评作为“环保第一道闸门”绝不能失守。否则,最终可能危害了他人,也危害了自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自我糊弄。
  诚然,环评报告有相对固定的章节板块。一些项目在编写环评报告时,相互借鉴一些结构和内容本无可厚非,但盲目照抄却危害极大。以环保措施为例,不同的环境影响,就需要建设不同的预防设施,采取不同的预防手段,一味照搬照抄,不仅起不到任何保护环境的作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环评报告抄袭之所以屡禁不绝,笔者认为,根源是对行业规范做得不够,原本长达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才可能编制完成的环评报告,要经历现场调研、研讨、论证等众多环节,而有些人闭门造车几天就能做完,甚至还有一些机构公然找“枪手”代劳。
  2019年2月,生态环境部曾向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等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移送部分环评机构问题线索,问题线索大部分是生态环境部在组织对环评文件进行技术复核时发现的,主要问题是环评机构在编制环评文件过程中,涉嫌违反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规定,编制的环评文件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然而,面对每年海量的环评报告,如果只是依靠生态环境部技术复核发现问题,只能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每一级环境部门都行动起来,严肃、认真把好辖区内的环评报告关,对于一些不合格的项目,环评报告要敢于说不。如果不从源头上把严环保第一道闸,项目一旦开工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就可能难以挽回,也会大大加剧环保执法的难度和工作量。
  环评改革,不是放任,而是需要各级环境部门在环评文件的管理上进一步加严。在从上至下的环保督察过程中,在查处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环评文件的检查力度,要严惩一批、曝光一批,形成较好的震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