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2月2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6]

“5年内要建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瞄准万亿级消费市场成都如何走出新路?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赵 桥
  2020年的大门即将开启,如何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画下圆满句点,成为地方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座因商而立、因商而兴的城市,成都正铆足全力继续做强“优势项目”。
  12月16日,成都举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正式吹响从中国西部消费中心、西南生活中心城市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辐射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冲锋号。连日来,围绕“消费”,动作频频——
  “交子公园商圈”先后赴北京、上海举行精准对接会,为孕育中的第二个地标性都市级高端商圈匹配“最佳合伙人”;自本周五起,为期44天的“新春欢乐购”将拉开帷幕,这项岁末“买买买”品牌活动已持续举办了18届;12月30日,还将举行社区商业发展大会,探索激发社区层面的消费活力……
  按照成都的理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包含链接全球、贯通世界的“国际”之意,又富有市井烟火、时尚前沿的“消费”之味,更蕴含流量枢纽、要素汇聚的“中心”之义。根据大会披露的信息,成都希望分“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其中首要的是,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
  关键还是在“怎么走”?在地方主政者看来,要以历史为镜鉴,向先进城市学习,与优秀企业合作,坚决不走传统消费城市发展的老路,充分发挥理念引领和首创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路。
 
 格局之变:从西部到国际“恰逢其时”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9.1亿元,同比增长9.7%。放到全国来看,总量居第五、增速列第一;对比2018年的表现(6801.8亿元),整体前进一位。
  成绩得来不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初,成都社消零增速曾一度下滑至8.4%,5月后重回9%以上。若要在2022年“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压力可谓不小。
  发力消费,势在必行。在外界看来,打造“升级版”消费中心城市,实现从西部到国际的“跃升”,成都是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从杜甫描绘的“门泊东吴万里船”,到诞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商埠自古繁荣,且影响深远——在伦敦金融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特意在后花园里种下两棵桑树,以此纪念北宋时期成都人用桑树皮和叶子制作的“交子”。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是跟全球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营造便利的交通环境、良好的消费环境,吸引和集聚来自全球的商品、服务等消费资源和消费人群,迅速抢占了全球消费的高地。
  今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提出5年内要建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处研究员陈丽芬早前在受访时表示,这些城市应该具备全球知名度,对世界消费者和著名品牌具有强大吸引力;其次,这些城市的消费能级要全国领先,既是流通模式改革的前沿阵地,又是时尚潮流的传播中心,具备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对于崛起中的成都而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用“恰逢其时”来形容,也不为过。
  除了骨子里的“消费基因”,成都近年来瞄准“世界城市”持续发力,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的话说,随着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座有着消费、休闲、娱乐基因的城市,将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路径之变:打造消费场景引入多元力量
 
 11月初,英国《Monocle》杂志在成都举办了亚洲首场高级别会议,地点在远洋太古里。作为全球生活方式引领者,《Monocle》评价说,太古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平衡,改变了传统春熙商圈的形态,是“足以让任何一个国际化都市眼红”的成功案例。
  这让伍玉珊感到自豪。这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于2011年加入太古地产,并作为最早加入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的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主导了项目的规划、设计、招商、开业筹备,2016年,她出任项目总经理,开始全面主持项目的营运管理工作。
  “从最初规划开始,成都远洋太古里的目标就不只是要建成一座商场,而是要带动和促进城市核心区域发生真正的变化。”伍玉珊坦言,他们希望为成都量身定制一个把建筑和城市气质、商业文化、艺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而“重塑市中心”。
  有零售专家分析指出,尽管成都很早就喊出“国际化”目标,但过去引发全国关注的案例并不多,要想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必然需要融入世界。太古里和隔街相望的成都国际金融中心(IFS)正在重塑城市竞争力。
  一个明显的改变在于,如今成都人的消费习惯中越来越在意“公共空间”“生活方式”,更加注重“花钱”的舒适性。不再是传统的“卖方市场”,随着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打造场景”被认为是挖掘消费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目前的规划,成都未来将建设8个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场景,包括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以及未来时光沉浸场景。
  如何让这些场景发挥出理想效果?对此,《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的译者、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吴军认为,尽管成功的消费场景并非都一样,但它们建设与营造过程中具有一些关键特征可以把握。
  吴军建议,城市应该从供给侧发力,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来满足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诉求。在他看来,场景的形成,是关于城市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是尊重传统、服务于现代、拥抱未来的融合过程,更是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
  “只有当一个场景生成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达到平衡时,这个场景的动能才能最大程度被激发、被释放。”他说。
 
 制度之变:12条创新举措促进消费开放
 
 城市的雄心,需要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共同完成。根据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成都提出12条举措,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积极引导消费的政策生态体系、汇聚开放型国际化的消费供给主体。
  在政策体系方面,成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持续创新消费社会保障、积极探索产权消费融通、积极促进入境消费便利化、健全消费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方式以及加快推进智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试点消费年金制度”引发广泛关注。按照成都的设想,可以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个人消费养老保障机制,在日常消费中积累养老金,形成对未来养老保障的有效补充。
  在汇聚供给主体方面,成都将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招引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大规划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消费领域企业运营综合成本、主动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深化消费发展人才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征求意见稿中,“负面清单”被多次提及。如“试点推行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城市管理制”,就是要简化户外广告、企业招牌设置审批程序,在符合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在商业步行街等具备条件的商业街区的划定范围内开展户外营销,支持有条件的沿街店铺开展“外摆位”“跨门经营”。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与它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紧密联系的,特别是要有开放包容的环境。”在王微看来,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人员往来的便利、更加方便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以及语言环境、就业环境上的包容性,对创造国际化的消费供给至关重要。
  眼下,站到开放前沿的成都正在加快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建设,这座西部城市希望以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为目标,推动消费平台功能提升,进而成为全球消费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区域消费市场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