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12月09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5]

“优惠政策一窗通办”成都高新区构建企业“最具获得感”服务体系

 当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迈入深水区,如何再造优势、下好深化改革的“先手棋”?
  “企业强,城市才能强。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土壤。”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眼下,在这片聚集18万余市场主体的高密度产业核心区,一场全面而系统的营商环境优化“攻坚战”正持续开展——《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9~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前不久发布,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和国家发改委营商报告,成都高新区全面补短板、强弱项,立志要成为全国高新区的“标杆”。其中,一项涉及企业项目4000多个、各环节资金数亿元的改革举措,其涉及面之广、难度之大,即便是创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成都高新区,也面临从施政理念到改革落地的极大考验。
  用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的话说,在《行动方案》明确的30余项重点工作中,“优惠政策一窗通办”这一项,“字最少,含金量却最高”。
  优惠政策一窗通办,改革对象是涉企优惠政策,最终的收益者,是“一区四园”布局体系下的18万余户市场主体。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直接考验着成都高新区为企业谋求优惠与机会的能力。
 
 让惠企政策更精准地赋能企业成长
 
 从“一站式”服务到“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从“三段式”服务体系到首次启动项目报建并联审批,从“仅跑一次”到“首证通”……成都高新区每一项政务服务改革的背后,都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此前,为了解政策落地情况,成都高新区开展了一项调研。调研人员发现,尽管优惠政策已经覆盖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难以兑现——一方面,申办程序繁杂、各项优惠政出多门,“碎片化”的组织结构影响了申办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对相关政策信息知晓度低,毫无头绪地找政策、找部门往往成为落实惠企服务的“绊脚石”。
  “原有申报流程复杂繁琐、纸质材料层层留档加重企业负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系统孤岛’……很多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不光让企业头痛,就连我们工作人员自己都觉得不能理解。”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直言。
  对于成都高新区来说,产业培育是“生命线工程”,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落脚点就在于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如何才能打破局限,通过产业服务投入更多资源、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全力帮助企业发展?
  为此,成都高新区相关人员先后赴上海、广州等地学习取经,希望通过推行“优惠政策一窗通办”改革,提高企业对涉企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感,让惠企政策更加精准地赋能企业成长。
  然而,改革阶段从“蜜月期”过渡到“瓶颈期”,留下的都是棘手的“疑难杂症”,不仅不易解决,背后牵连的利益关系也很难调和,又正好撞上部门磨合的“疲软期”,为深化改革带来极大压力。
  “根据初步统计,这次改革覆盖的企业项目达4000多个,涉及兑现资金数亿元,需要协作配合的部门超过全区半数以上。”面临如此改革重任,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仅初步方案的制定就几经易稿、反复推敲,因为“每一步都事关企业利益,马虎不得”。
 
 以信息化破解企业服务痛点
 
 根据《行动方案》,成都高新区要在区级政务大厅设立涉企优惠政策办理事项专窗,及时梳理发布涉企优惠政策清单,建立以事项为基础的政策归类、发布、查询和受理机制,逐步实现涉企优惠政策相关事项“一口受理、一窗通办、一网查询”。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的目的,是要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让企业少跑路、数据多跑路、后台多流转。
  从表面看,“一窗通办”就是一个窗口可以办理所有业务。但实际上,这“一口”“一窗”“一网”背后的基础支撑工作,需要撬动几乎所有职能部门的体制机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产业扶持、招商引资、劳动就业、人才和税收……在产业聚集的成都高新区,涉企优惠政策多达10余种,且每一种类别下还有诸多细分项。以优化产业服务和深化企业孵化为例,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经过前期摸底发现,仅这两类政策办理的核心部门就有7个、协助部门多达12个,不管是从部门协同还是企业申办流程看,都十分庞杂。
  化繁为简的关键一步,在于厘清改革的内在逻辑,搭建全新的机制运转框架。具体而言,就是要“动真格”,对现有的政策兑现流程进行改造。
  信息化解决方案,是提高效率、打通壁垒的关键。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经着手打造产业政策兑现系统,简化政策兑现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缩短办理时间,用安全可控的技术手段为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
  针对“找政策难”的问题,成都高新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现有政策细则基础上,制定更详尽的项目指南,分别对应每一类政策中的具体项目,同时,规划设计智能解答系统、政策匹配系统等线上渠道,构建虚实结合的政策兑现服务体系,为企业获得“优惠”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10余种优惠政策、数百个政策细项,对应全区18万余潜在服务对象。每家企业可以匹配何种优惠、如何申报?所有企业不清楚的环节,我们不仅要搞清楚,还要想方设法落地落实。”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说。
 
 因“企”施策擘画改革时间表
 
 “一家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生物医药企业,要了解和申办相关优惠政策,应该找谁?去哪里找?”在改革之前,类似的企业发问时有发生,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园区的优惠政策制定和受理部门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惠企政策的兑现。
  因此,把“窗口”开到离企业最近的地方,成为成都高新区此次改革的目标之一。
  “目前,位于肖家河的试点企业服务站已经启动筹建,预计在今年底正式挂牌。未来,还将有更多服务站入驻企业密集的产业园区、街道等,为企业就近提供‘一窗式’服务。”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工作将按照由简至繁的思路有序推进,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逐步实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
  因“企”施策,是成都高新区坚持多年的工作导向。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37748户,注册资本(金)2488.68亿元,均居全市第一。
  市场主体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离不开惠企政策的高效落地。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快马加鞭兑现企业扶持政策,相继启动实施了产业培育新政18条、促进生物产业发展、优化产业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等政策的申报和兑现,累计支持企业超过2000家,支持项目超过3000个,拟兑现政策支持资金5.17亿元;通过“1+7+N”企业服务体系联动,已开展企业服务活动900余次,服务企业1.7万余家次。
  如中国公共政策学会理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所说,成都高新区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站式”服务,而是“一窗式”服务。“这种‘一窗式’服务能够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建立‘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而相比广泛意义上的政务服务“一窗式”,以惠企服务为侧重点的“优惠政策一窗通办”,则是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升级版改革目标,有利于健全和优化产业扶持生态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企业服务助力产业社区建设,将产业服务力量配置到企业门口,将产业服务政策送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比如,根据不同社区特点开展‘一窗办理’服务试点工作,结合高新区企业服务平台(网站),增设弹性的‘政策兑现’窗口,推动窗口服务向各级企业服务单位延伸等。”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程晓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