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部门送在线教育大礼包 2022年初步构建终身化教育体系
每经记者 李 彪 每经编辑 陈 星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提速,在线教育快速发展。
近期,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指导意见》指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增加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到2022年,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2.96亿人,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330亿元。
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
在线教育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在线教育,有利于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融合融通、坚持多元治理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在坚持融合融通方面,提出要加快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良性互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培育教育服务新业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指导意见》提出了两个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指导意见》提出了五项举措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包括: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养。
《指导意见》强调,鼓励学校通过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在线教育资源研发和共享力度,扩大名校名师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的辐射面。支持学校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高校应保证纳入高等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质量不低于本校原有的面授课程。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指导意见》能够起到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会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谈松华补充,在线教育能够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对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和业态起到积极作用。
完善在线教育准入制度
《指导意见》提出构建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建立规范化准入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财政支持政策、拓展金融支持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1部门要求,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完善在线教育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流程,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制定在线教育准入负面清单,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领域,对负面清单适时动态调整。
抓住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契机,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全面改善学校网络和接入条件,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
此外,要求各地完善政府购买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相关制度,将在线教育资源与服务纳入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建设与示范应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在线教育特点的金融产品。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在线教育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在线教育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创业公司债券。
同时,《指导意见》要求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
11部门强调,加强教育与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各项法律制度衔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备案、选用、监督、检查、通报、退出等全周期制度体系。推动在线教育机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质量标准,明确服务规则。畅通在线教育消费投诉渠道,完善投诉响应、纠纷处理和多方调节机制。加大在线教育机构信息强制公开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的外部监督作用,实现共治共管。
“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变革,在各个领域运用都很快,在教育领域运用相对还不算走在前列。”谈松华说,发展在线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过程要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谈松华认为,推进在线教育很重要的是软件建设、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提升,以及各地方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方式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