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专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科创板对资本市场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上)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每经编辑 杨 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伟大征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资本市场建设也在探索中前行。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进行了专访。作为最早从事国内证券市场研究的人士之一,李迅雷在业内颇具影响力,对市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笔耕不辍,写出了一系列颇有洞见、对市场有深刻影响的文章。
通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李迅雷对资本市场30余年发展进行了总结,也对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下是采访实录:
近四十年中国发展属于经济奇迹
NBD:改革开放40年,资本市场发展30余年。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逐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在创新与规范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您如何评价近40年来,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李迅雷:改革开放与资本市场发展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非常巨大,让中国经济能够奋起直追,在全球的地位大幅上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前30年,一个是后40年。前30年的中国经济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初步建立了一个架构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完成了整个工业布局、尤其是重工业布局。但是由于历史客观原因,前3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重没有得到显著的上升。
第二个阶段是后40年。中国从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一个中高收入国家。中国成为了全球经济体量仅次于美国的一个大国。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大量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对内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资本市场建立则大幅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于全球而言,后40年中国发展是属于经济奇迹。
股改、科创板对资本市场影响最深远
NBD:您认为过去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或事件是什么?
李迅雷:过去30余年,我认为有3件大事最重要、影响最深远。
首先,资本市场建立本身就是里程碑事件。从1990年交易所开业,到如今2019年A股市场拥有近4000家上市公司,近30年的时间资本市场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第二,2006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事件。中国股票市场刚成立的时候,主要是国有企业上市股票,一般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是国家或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像普通股一样上市流通。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国有股、法人股、普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问题,通过全流通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资本市场重大制度性缺陷得以纠正,为之后的10余年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件大事是今年科创板推出,并通过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注册制改革大幅提升了企业上市效率,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具有划时代意义。
其余事件,如B股对境内个人投资者开放、创业板推出、沪深港通、新三板设立、双向交易(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机制引入等,也对资本市场有重要意义。但论影响最深远的事件,我认为还是上面三条。
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与顶层设计
NBD:今年以来,证监会不断进行各项有关资本市场的改革,并在国庆前提出了“深改十二条”。您认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最迫切或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李迅雷:我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现在一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基础性制度,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顶层设计。
基础性制度是一些技术性的制度的完善,包括信息披露、发行制度、交易制度、清算制度等;也包括新证券法修订,对内幕交易、违规行为处置,以及资本市场禁入规则等作进一步规定和完善。
另一方面,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多层次资本市场怎么才更加合理?整个布局应该是怎么样的?H股和A股之间、A股和B股之间怎么接轨?注册制在科创板试点之后,又怎样向整个主板市场推广?资本市场国际化这块到底该怎么做?如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我觉得接下来应该对新三板的定位和交易制度需要有更深入的改革,毕竟新三板上市公司数量最多,但交易非常不活跃,是否考虑降低投资者的参与门槛?此外,债券市场方面,把坚决推进打破刚兑作为发展信用债市场的一项改革目标,这有利于让债券市场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再说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下的投资者保护。怎样才是有效地保护投资者?这类问题里面有许多需要探讨和改进。过去一有市场波动,就采取暂停新股发行一类的权宜之计。或者在波动过大时进行行政式调控。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怎样处理?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轻对行政手段的依赖?
总结一下,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应该一方面围绕基础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围绕顶层设计,即对未来10年20年的资本市场的布局应该怎么做。
经济转型关键之一在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NBD: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过去30年,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GDP增速已经下降到6.5%左右水平,宏观经济面临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压力。您认为未来资本市场在经济转型中将扮演怎样不同的角色?
李迅雷:过去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不得不依赖间接融资体系来进行经济建设。
传统经济模式下,有土地或其他资产,可以拿去向银行抵押贷款,拿到钱后,再去投房地产或者投别的产业。这种模式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过程中,可以循环下去,同时风险也在累积,如资产泡沫不断增大。
现在要进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再依赖传统信贷市场恐怕就有难度了。因为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往往是轻资产企业,它就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以获取银行贷款。
这种情况下,不少科技企业、新兴产业只能依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直接融资是一个可以分散风险、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的一个很好的手段。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融资比重只有约15%,权益类融资只有约5%。到明年,沪深交易所就已经成立满30周年,30年来中国股市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股市,但其直接融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如今,认认真真深刻去反思总结过去的得失,有一个系统性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要进行经济结构性转型升级,需要减轻对房地产的依赖,再依赖房地产经济和土地财政,必然会推高风险而难以自拔。但关上地产这扇门,同时需要打开另一扇门,让民企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以扶持科技新兴企业发展。
资本账户开放是走向国际化最重要方面
NBD:从互联互通机制的完善到大幅放宽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外资准入,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构建双向开放的新格局,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资本则正在进一步加大对A股的配置。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们面临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局面。您认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点应该特别关注,以使得我们真正“建成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
李迅雷:我觉得第一点来讲的话,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要稳步推进。
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目前来讲,我们在吸引外资进入资本市场这方面做得不错。近两年外资在资本市场当中占比明显上升。但我国居民在海外资本市场投资方面比重相对较低。所以下一步我认为,资本账户的开放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门打开得更大,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海外资本。另外,中国资本走出去、拓宽境内投资者海外渠道也非常重要。
竞争需要讲究对等。如果对外资进来取消限制,但出去增加许多限制,人家就不敢进来了。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药方”正确合理,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剂量(力度)”。开放不仅要向外资,还需要向民资,要坚持机会均等、竞争中性的原则。
通过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来循序渐进地推进、借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实现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就能最终实现“建成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