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中国正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上)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毕陆名
栉风沐雨70载,中国金融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瞩目,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奇迹。如今,新中国发行的人民币已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多家中资银行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更有四大国有行名列全球银行榜前茅......
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务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请她带领大家回顾中国金融历史进程,洞悉未来发展脉络。
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一切银行业务(涉及业务部分以中国银行的名义办理)。回顾新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张承惠评价,今昔已不可同日而语,40余年间,中国金融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
张承惠指出,如今中国已迅速成长为金融大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程将向金融强国迈进,中资金融机构将更具全球竞争力,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具国际影响力。
金融机构资产四十年增逾千倍
几十年来,张承惠深究金融学理,情系当下国情,为中国金融发展建言献策,深刻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金融事业光辉进程。过去的一幕幕于她宛如昨日,她深深感受到,高速发展的中国金融几十年来追赶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进程。
对中国金融这几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张承惠予以充分肯定。谈话间,张承惠如数家珍般列举了多项数字。
从总量上看,2018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68%,此前高点超过8%。而发达国家一般维持在5%~7%。她说,一般认为,这一指标水平太高意味着金融业过度发展了,但从另一面也体现出,几十年间中国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现了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示近年来金融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赶超发达国家,而在四十多年前,这几乎无从谈起。
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上,张承惠指出,1978年以来至今增逾千倍。1978年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不足2000亿元,2018年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已达293.52万亿元,是当年的1400倍,表明中国金融业规模巨幅提升。
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公布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如今前4位已被中资国有四大行坐稳,2019年榜单显示,前1000强里中资银行总计136家上榜。不管是总资产,还是净利润或者一级资本规模等,国有大行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工商银行多年稳居榜首,也因此被民间冠以“宇宙行”。
外汇储备上,截至2018年末规模达3.07万亿美元,稍早前曾逼近4万亿美元,而1978年末是1.67亿美元。在张承惠看来,不到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但40年间翻了几万倍,不得不说是变化惊人。虽然外汇储备也并非越高越好,但这些总量指标变化反映出前后几十年中国金融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中国已成为真正的金融大国。
股债双双跻身全球第二
金融是市场化的产物,张承惠指出,中国金融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推进,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这40年间,中国金融体系得到极大地丰富,如今一个几乎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庞大金融体系蔚然可观。
从金融市场来看,40年前,中国没有股票市场,没有债券市场,更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如今,这些都在迅速发展壮大。张承惠说,40年间,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截至2018年末,A股上市公司达到3584家,总市值达到43.49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已将A股纳入,标普道琼斯指数纳入A股也在今年9月23日正式生效。
而中国债券市场目前存量已超过90万亿元,也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张承惠指出,A股、债券和商品期货发展都非常快。
此外,A股市值前10名中7家都是金融机构,其中5家是银行,工商银行以接近1.9万亿元总市值稳居A股榜首。
张承惠此前测算,不到30家上市银行的总利润占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总利润接近46%,她说,随着近年来上市银行增加,这一比例估计还在上升。若加上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比例早已突破50%。她也强调,比例并非越高越好,但至少说明在中国市场上,金融业盈利水平很强。
从金融调控体系来看,多年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2017年以来,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及将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整合,组建银保监会等等,形成“一委一行两会”格局,一套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金融监管框架正在不断健全。
张承惠指出,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金融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总体来说,整个金融调控体系已经非常稳健,相对改革开放之初取得了长足进步。
总体来看,她说,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等中国金融体系,在短短几十年发展中已经基本健全,并且进一步完善。
此外,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上,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出金融对外开放内容和时间表,包括逐步扩大外资银行外汇业务范围和人民币业务等,中国金融业开启全球化进程。到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自此站上了国际舞台中央。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宣布金融业改革开放重大举措,人民银行宣布了11条具体开放措施,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全面扩大。
张承惠指出,几十年来,中国从最初没有金融市场,发展到国内多个市场,再发展到融入全球的开放金融市场,在不断深入开放中,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能力持续提升,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和政策协调中。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正是因为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金融业才能快速成长起来。总结过去几十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经验,张承惠指出,金融归根结底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未来中国金融要进一步走向强大,更要牢牢守住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基本点,如此才能健康和长远发展。一旦脱离实体经济,金融风险就会出来。
金融业发展更离不开改革开放。张承惠认为,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最根本动力。1978年之前,计划经济制度不允许有商业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出现,但因为当时特定环境,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定在特定领域,比如早期工行只能做工商企业短期信贷,建行只能做大项目融资,中行做出口业务融资等,只是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逐渐放开竞争,他们才逐渐地跨领域做业务,从而出现竞争,各自业务边界开始模糊。
张承惠认为,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这样的竞争。而开放会带来外国经验、外部资金,也会带来外国机构的竞争,说到底,金融还是一个竞争性而不是垄断的领域。
但张承惠同时强调,竞争也容易越过行为边界,创新有时也会跑偏,风险就会上来,这时监管要及时跟上才能保证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所以,我们鼓励竞争、鼓励创新,但也要有一个框架来纠偏。因此,如何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既要不阻碍金融创新,又能防止因此带来一些可能的系统性风险,关键就在于如何制定一定的框架来规范。
在张承惠看来,创新有度的问题,风控也讲究步骤。其实监管永远是落后于实践的,监管需要留出观察时间,因为如果没有充分创新,还不知道风险在哪就管住它,肯定就没有机会创新,金融也就不可能发展。所以金融发展框架,其实就是在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与监管部门及时控制风险的博弈过程中,最终形成双方都比较认可的规范。
迈向金融强国需把握四点
春花秋实,中国在不懈奋进中已经成长为金融大国,未来,中国更要向金融强国迈进。
张承惠说,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清醒看到,向金融强国迈进任重而道远。从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就是一路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依然在路上。
她认为,向金融强国迈进,下一步至少在四个层面努力:
第一,进一步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中资金融机构要更多地走出去,加大海外资产布局,提高海外收入、利润占比,更要加快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改革,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成本效率,提升海外盈利能力,如此才能在海外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第二,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为目标,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不断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建设一个真正有广度、深度、弹性、有创造力的金融市场体系。而这也需要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改进。
第三,要提高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要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这包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第四,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包括在行业准则修订等方面更深入地参与等。
从这些方面扎实行动,中国便走上了金融强国之路,而这也就是在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