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红”到载人空间站 从“两弹一星”到北斗系统
逾60载发展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一梯队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赵 桥
星宇浩瀚,探索无限。从“东方红”登上太空到“神州飞船”翱翔星途,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嫦娥四号”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影像图……
这一个个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速。从最初在国防安全方面的应用,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商业航天公司,我国的航天事业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近。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经过一代代航天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努力,正逐渐成为现实。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兆魁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全面的卫星应用能力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是国家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的有力保障。
随着我国航天体系逐步完善,航天技术逐渐成熟,在低轨道高频卫星星座的建设方面,我国有望重复北斗系统的建设经验,借助国家的力量以及示范工程的打造,相关产业链有望快速培育和成熟。
核心技术支撑稳步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先后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并为未来航天事业奠定了稳固基础。
如今,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空间站、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稳步推进,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保驾护航,无不凝结着老一辈航天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这些成就仅仅是多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60多年来,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团结一心、接续奋斗,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我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在王兆魁看来,独立自主、全方位的航天能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坚实支撑,为确立中国大国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包括在航天装备、重大工程实施、进入空间和空间应用等领域,我国航天事业所取的成就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航天装备方面,我国导弹武器装备经过独立自主发展,已拥有了数十种地地、地空、海防、空空导弹,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导弹装备系列,而且在许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实施重大工程方面,以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夺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优势为突破口,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进入空间和空间应用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先后成功研制17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307次发射,将4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达96%,年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目前在轨航天器达到28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
就此,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之后,改革开放也给我国航天事业带来很大生机。”
当下,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已有了一些新的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渐近,航天核心技术创新和能力水平加速提升;航天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多元化航天发展模式成为趋势;空间轨道革命酝酿发酵,带来拥挤、竞争、合作的新常态;加速推进重大航天与计划,不断巩固和扩大航天领域优势地位成为航天事业的必然选择。
政策红利、航天精神驱动行业发展
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也颁布一系列政策,驱动行业不断进步。
2015年出台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2016年出台的《2016中国的航天》,对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和规划。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王兆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时期军民融合政策催生的商业航天,为相关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中体现了航天对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
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12月2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保持高密度发射态势,全年发射37次,以100%的发射成功率将103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年发射次数首次进入“30+”,创下我国航天发射最高纪录,也是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的最高纪录。
除了核心技术的支撑和政策的红利,每一项辉煌的航天成就背后,离不开掌握核心技术的老一辈专家,以及我国对航天领域人才的培养。
在谱写中国空间事业的进程中,“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也激烈航天人不断进步,为航天事业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型号特色与时代内涵。为传承航天精神、激发创新热情,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今年4月2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2019年“中国航天日”时称,中国航天60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发展,孕育了精神、培养了人才、结出了硕果。
事实上,不论是以钱学森、杨嘉墀、王希季、孙家栋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亦或者当今时代刻苦钻研的航天人,均用实际行动推动着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
跻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队
从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到如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突破300次发射,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2011年来,中国与几十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多项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参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推进国际空间商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据人民网报道,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合作,先后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90多项双边航天合作协定,已为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国际商业发射60余次,实现整星出口项目13个,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新亮点。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航天事业发展,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广发证券相关研报显示,当今,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地区的航天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我国航天工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导航卫星系统、通信卫星系统、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等各类应用卫星系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跻身世界航天第一梯队。
与此同时,我国航天事业整体发展,也为刚刚起步的商业航天领域,提供了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
广发证券研报称,随着我国航天体系逐步完善,航天技术逐渐成熟,2015年出台《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了发展商业航天的方向,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近几年,长光卫星、九天微星、长沙天仪等商业卫星公司快速涌现,并纷纷推出不同的星座计划,为卫星产业链提供了新的市场来源。
在一位券商人士看来,随着火箭发射成本的下降、卫星制造能力的提升等技术发展,覆盖全球的高频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建设具备条件,从而带来了全天候高带宽、低延时的网络链接,契合物联网以及偏远地区联网的需求。
而国内在两个国家重大航天工程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的引领下,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力量带动技术的进步与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再加上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卫星领域,给市场注入活力。
从具体领域及方向来看,在低轨道高频卫星星座的建设方面,我国有望重复北斗系统的建设经验,借助国家的力量以及示范工程的打造,使能相关产业链有望快速培育和成熟,并优先抢占优质、稀缺的轨道和频率资源,并最终推动低轨道卫星通信商用价值提升和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