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发展从无到优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高铁全国织网 中国标准服务全球
每经记者 李少婷 每经编辑 赵 桥
“90后”的小潘是位动车维修工程师,一列动车在行驶120万公里后,将会被送到他的手中进行第一次“大保养”。这是个新奇的职业,在他所在的集团,动车维修师平均年龄在二十七八岁。
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写照。穿梭70年,从蒸汽机车到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铁列车“复兴号”,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目共睹,成绩斐然。高铁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十余年间,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飞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以上,较1949年增长5倍。其中,高铁营业总里程2.9万公里以上,是2008年的44.5倍,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位。
高铁在神州大地织出一张流动的巨网——城际交通时间大幅缩短,经济和人才的交流效率随之提升,衍生品“高铁游”等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已成为一张闪耀名片。而今,科技创新融入高铁,智慧交通引领潮流,“高铁出海”及中国标准驶出国门正在异国他乡大展风采。
巨变70年:高速铁路全国织网
对于年过八旬的知名轨道交通专家、原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孙章而言,高铁的出现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大学的他从上海出发前往唐山,途中列车必须要轮渡才能横渡长江。“你想多不方便,上海到了浦口列车就要解体,然后轮船一段一段地运到下关,再连挂再开。这样多不方便,(那时)我们铁路太落后了。”孙章说道。
中国拥有高铁的历史虽并不长,从第一条高速铁路线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至今才11年,从最初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再到如今引领全球,发展十分神速。
顶层设计对高铁的发展至关重要。时针拨回十五年前,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四纵四横”联通东南西北,三个城际客运系统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交通脉络联通提速,客运线路的建设里程将达到史无前例的1.2万公里。一个全新的客运专线网络蓝图被绘制出来。
随后,2008年、2016年,国家两次对《规划》进行调整,最终明确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2016年,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现在,“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普速铁路网+综合交通枢纽”的结构体系则是新的奋斗目标。
全国高铁联网的背后,是自主创新的突破。“没接触前只是觉得高铁速度快、稳定舒适,但真正接触后才知道,一列高铁各个系统融合在一起,还能顺畅地运行,是真厉害。”小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
经历了依样画葫芦、市场换技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着重推动自主创新,终于在“复兴号”上实现了关键技术全面自主化,成为国人的骄傲。
“复兴号”是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铁列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曾对外介绍,“复兴号”在多种工况下进行了60万公里运用考核,比欧洲标准还要严格。设计寿命达30年,较“和谐号”提高了50%;列车在时速350公里下运行,人均百公里能耗比既有CRH380系列明显下降。据规划,今年年底前,“复兴号”列车将增加至450对,开往更多城市。
智慧引领:智能化列车驶向未来
不仅要更快更广,中国高铁在智能化上也一马当先。今年2月,国铁集团“混改”的成果之一“掌上高铁”作为中国铁路官方Wi-Fi入口,覆盖274列复兴号列车,一改以往乘坐高铁时常断网的窘境,智能化服务提升了旅客的乘坐体验。这只是智慧交通的小小缩影。
今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文件明确,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其中还提到,要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并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智能化有三个涵义,一个是建造的智能化,一是装备的智能化,最后一个就是管理养护与运营维修的智能化。”孙章向记者介绍。
智能运维正在逐步推广。“可以通过电脑在实验室模拟,列车不动,电脑就可以模拟列车在线上的运行状态,然后对列车的各种系统进行测试,这个系统越来越先进。”小潘的工作受益于智能化,很多工作已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效率。
根据神州高铁的介绍,针对运维环节的检测、检修、清洗、物流等机器人已投入商用。以动车车底巡检机器人为例,已实现“通过先进的双臂机器人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替代传统人工检测作业,高效解决动车组一级修和城轨电客车日列检人工作业存在的问题”。
智能化建造在京张高铁的建造过程中已有实例。这条将于今年年底全线贯通的铁路,恰好见证了百年间中国铁路从零起步,到引领风潮的全过程:作为詹天佑主持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如今京张高铁作为世界上第一条智能化高速铁路面世,再次载入史册。
八达岭隧道是京张高铁10座隧道中最后一个贯通的隧道,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而基于人机定位系统的先进组织管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八达岭隧道实现了全方位多通道安全快速作业。
据介绍,未来,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运营中,全自动驾驶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自动驾驶车载设备可以根据动车组当前的位置,计算出控制动车组运行的控制速度曲线,自动控制动车组加速、运行、减速、停车、开车门等。
“智能化一方面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以及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旅客出行的便捷性。”孙章表示,智能化的高铁将让旅客出行便捷舒适,让出行成为一种享受。
高铁名片:中国标准服务全球交通
2019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中以详实的数据描绘了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相比全球各国,中国高铁票价最低,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的2/3……
完成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在国际上声名大噪,作为名片之一,也正更多“走出去”。《交通强国纲要》亦指出,要深化交通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建设与变革,促进交通运输政策、规则、制度、技术、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参与交通国际组织事务框架下规则、标准制定修订。
“要想富、先修路,特别是铁路的修建,不仅是为了出行方便,对国家来讲是平衡区域发展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修建高速铁路的需求。”孙章介绍,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在现实条件的磨砺下,中国高铁具备世界上最完备的铁路修建方案。
这意味着,中国高铁不仅长度长,修建高铁的技术也高超。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以2018年底建成通车的哈牡高铁为例,这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最北的“一横”,经过的地区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高寒列车”,对以后高寒地区的铁路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高铁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步伐愈加稳健。2018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这是中国境外首条采用中国标准和技术合作建设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此外,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项目等陆续展开,中欧班列也已经初步探索形成了多国协作的国际班列运行机制,截至2018年底,已经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
中国的高铁迎来新一轮征程。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国高铁也正肩负领跑世界的历史使命,驶向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