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8月1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从11.3亿美元跃至4.62万亿美元 中国外贸规模近70年增逾4080倍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贸所走过的历程,筚路蓝缕,从全球贸易体系中积贫积弱的一员,跃升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同时也完成了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向贡献者的角色转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外贸落后而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62万亿美元,增逾4080倍,并且已经连续多年雄踞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位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加入WTO、设立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举措,促成中国经贸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货物贸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从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355亿元人民币提升至27.8万亿元,贸易规模扩大780余倍,年均增速达18.6%。而2018年,我国外贸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达到30.51万亿元,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外贸规模提升近860倍。
  除2016年以外,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而在服务进出口方面,2018年的总额达到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70年岁月征程中,我国外贸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跨越,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质量和效益得以显著提升。
  梳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初期,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增长到1998年的53.4%。
  此后,随着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加工贸易占比开始缓慢下降。加工贸易占比由2012年的34.8%下降至2017年的29%,一般贸易占比由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6.3%。
  此外,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据统计,1978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而到了2017年,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94.8%和5.2%。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1978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规模只有300多亿元,其中出口额不足170亿元。而到了1990年,中国外贸的进出口额已经达到5500亿元的水平。2009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通过充裕的劳动力和特区政策,大力发展‘三来一补’,这些‘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在,我们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了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在传统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我们着重培育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霍建国说。
 
 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引进外资也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49年直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2018年,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达68.1%。
  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称,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较上年下滑13%,为连续第三年下滑。不过,中国吸引外资总量逆势增长4%,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之位。
  中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050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3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折合788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7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54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折合80.7亿美元,同比增长4.1%)。
  这意味着,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干扰下,中国7月份吸引外资的同比增速仍然创年内新高。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仍然成为吸引外资的热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改善营商环境上不断推出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6月底,我国推出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与此同时,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已走完各项审批程序,将于近日公布,这些都为外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极大地提振了外资在华投资的信心。”白明说。
 
 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949年以来,我国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并从经济全球化的跟随者、参与者向贡献者转变。
  据统计,1978年到2017年,我国的贸易伙伴已由40多个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等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我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起,东盟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7%提高到2017年的12.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外贸市场不断扩围,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值33.2万亿元,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成为货物贸易发展的一个亮点。
  如何理解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霍建国认为,今年的G20大阪峰会在国际形势复杂变幻的关头举行,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将要采取的五项重大开放举措,以实际行动充分说明,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始终不变的;强调开放不仅是中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合理选择,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迫切任务。
  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是坚定地落实到行动当中。
  7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开始正式施行。全国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由48条减至40条,压减比例为16.7%;自贸试验区版负面清单条目由45条减至37条,压减比例为17.8%。
  此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部法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将取代之前的“外资三法”,成为外商投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
  白明表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方向。“除了实施创新性开放举措以外,外商投资法的实施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也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