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8月08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12]

每经专访新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毛航:看重行业背景深厚 技术功底过硬的金融科技人才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易启江
  作为银行业的一股新生力量,民营银行正在差异化竞争的赛道上奋勇向前。其中,“左手开拓业务、右手创新技术”成为民营银行市场突围的重要策略。
  技术创新从何而来?毫无疑问,离不开高素质人才。
  公开信息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不少民营银行实现增员的同时,也在调整内部岗位结构,进一步充实金融科技岗位人员。研发工程师、大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信息安全工程师、反欺诈专家……越来越多的信息科技人才向民营银行汇集,用科技力量为金融新业态赋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于日前专访了新网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毛航。
  作为一家纯线上的互联网民营银行,新网银行人员构成中,70%是搞科技的,它的运营模式到底是怎样的?而那些信息科技人才来自哪些行业?他们给民营银行带来了什么?什么类型的人才更受雇主偏爱?想必你对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
  毛航的解答,或能让你有所启发!
 
 按三个特征选科技人才
 
 NBD:在银行里,哪种人才会被视为科技人才?
  毛航:判断是不是科技类人才,可以从三个特征来看。首先可以看毕业专业是什么,比如是不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数学、统计学等等。
  第二,就是看之前的工作经历,有些员工可能本来在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科技部门工作过,有过相关的从业经验。
  第三,可以看目前从事的工作,比如研发类的,包括技术系统的研发、模型的研发、算法的研发、设计研发、测试、运维等等。
  NBD:新网银行目前科技人员大概占比有多少?
  毛航:刚开业的时候,我们全行大概有150名行编人员,其中科技部有35人,占了将近四分之一。后来随着业务的开展,科技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每年增速都在50%以上,增幅比较大。实际上,除了科技部外,风险部等部门也有不少科技人员。
  今年以来,就我们部门来说,又增加了40多人,另外,新网银行和外部科技力量也有很多合作,目前外包人员约有350人,加上这部分外包人员,我们的科技人员比例占到全行总人数的70%左右。从趋势上看,到了今年年底还会增员。我们计划明年再申请一些编制,科技人员数量可能还会有不小幅度的增加。
  NBD:所以,可以从人才比例这个角度去观察一家银行的科技属性?
  毛航: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家科技驱动的银行,从科技人员数量占比上看是名副其实的。
  很多传统银行有大量的网点,有多年的业务沉淀,科技人员的比例并不大。像一些中小城商行,科技人员的比例能有3%~5%就已经很多了,而我们现在能够达到70%,这个对比十分明显。所以有时外界可能会觉得,新网银行更像是一家持有银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
  NBD:与新网银行类似,不少民营银行的科技人员都有明显的增加,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毛航:归根结底,科技建设的核心是为业务服务。如果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搞出一个系统来,自己觉得很厉害,但是没人用,也只能是孤芳自赏。
  所以,科技战略一定是围绕着业务战略来展开,要想拓宽业务空间,寻找新的业务领域,科技力量必须跟上。包括人员的配备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增加人员?正是因为业务领域在拓展、在深入,需要我们去做很多业务模式的创新,而这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
  其次,金融科技的范畴非常广,要让更多更好的自主研发技术更快速地成熟,能够开花结果,甚至可以为行业所参考,本身也需要对科技建设做持续性的投入。
  NBD:刚才谈到,有一部分技术性工作是靠外部采购,这似乎是行业中的普遍做法。那么,就新网银行而言,外包人员和自有员工是如何分工的呢?
  毛航:从纯技术角度看,银行更多是需要做技术的研发应用,而不是做技术基础创新,这也不是银行的专长。银行更多需要做的,是将这些技术运用在场景里,把单一的、没有任何业务属性的技术转化为能够为业务创造价值的科技体系。
  所以,我们现在外购的闭源技术非常少,多用的是开源技术,在开源技术的基础上做创新、做自己的客户化,技术几乎都是自主研发,没有那种从底层到应用完全外包给别人做研发的情况。只是在研发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人手不充分的问题,我们用到了外包人力。
 
 要么有两类背景 要么是技术牛人
 
 NBD:您谈到,近年来科技人员数量一直在持续上升,那么新聘人员主要来自哪些领域?
  毛航:关于人才来源的方向,我们以前在部门里做过统计,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份。一份是来自金融机构的IT部门,往往是总行级别的IT或者是研发中心的人员,大概占1/3。然后还有一份,是来自互联网公司,包括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人员,大约也占1/3。其余的1/3,来自于一些软件企业,这类企业的业务多是向银行类机构提供软件开发服务,或者是向银行出售产品。我们科技部人员基本上来自这三类企业。
  随着这两年校招生的加入,这个比例可能会略微有些变化,但是主体的情况大致还是这样。
  NBD:对于这个结构比例,是有什么特殊的考量吗?
  毛航:其实这个来源组成不是偶然的,在做人才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导向,主要基于我们银行的战略定位和业务特征来考虑。
  第一,我们首先是一家银行,这个属性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些具有银行从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因为这些人才不但需要对金融体系的科技系统特征非常熟悉,对银行的业务、监管政策也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第二,新网银行开始筹建的时候,定位就非常明确,要做一家以科技驱动的数字银行,一家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业务模式跟传统银行有区别。在这过程中,需要大量引入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所以有部分员工资源来自互联网公司。
  第三,我们是科技型企业,需要非常多的研发型人才,所以又从软件企业里面招聘了很多做研发的人才。
  现在我们每个业务方向上基本都会有这三类人员存在,比例比较均衡。
  NBD:科技人才来源不同,从业背景不同,他们之间的协同情况如何呢?
  毛航:一开始,这些做技术的人会产生很多思想上的碰撞,然后是慢慢融合,最终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实际上,在整个科技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在金融科技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这三类人才都分别发挥出了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从业经验。
  而且,还有一个特点,这些科技人员的学习意识很强。为了让科技和业务更充分地融合,他们会主动地去做一些关于金融行业知识的积累。
  NBD:在选择科技人才的时候,最看重人才哪方面的素质?
  毛航:在与应聘者交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聊到一个话题,那就是行业背景。坦率地讲,我们特别需要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科技人才。
  比如做软件研发,不管之前是开发什么系统,我们都希望应聘人员在这个系统领域有过相当一段时期的深耕。有的人员可能工作了十年,开发过基金系统,开发过银行的某个柜面系统,又开发过OA系统,还开发过制造业管理系统,虽然都是做软件开发,但是比较分散,缺乏对细分行业的专注,这也就导致对行业认识并不够深刻。
  我们认为,无论是金融背景,还是互联网背景,一定要有相关的行业背景,对这个行业有透彻的理解,有行业技术能力的沉淀。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人才价值会更高。
  另外,还一类人员我们也很喜欢,就是技术功底过硬的人才。在我们的科技队伍分工里,有些员工纯粹做技术平台,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一定非要熟悉银行业务,非要熟悉某种信贷业务,只需要在他们的工作领域做研发、做编码。比如,我们有些员工对金融完全不懂,但是基础研发能力很强,可以做云计算,可以做技术平台研发,有很强的编码能力、代码调优能力、架构能力等等,对公司的科技建设来说也非常有价值。
  总的来说,我们比较看重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有相关行业背景的IT人士,还有一个方向是虽然没有金融或者互联网行业背景,但技术、研发能力非常强的技术牛人。
 
 在银行做IT 银行业属性更强
 
 NBD:同样是从事金融IT技术工作,在银行做与在供应商做的不同点在哪里?
  毛航:一些企业有能力为银行开发软件,但并不意味着懂银行经营。作为乙方,一般是按照甲方的思路走,并不是一个方向上的带领者。从科技的视角上讲,科技人才在乙方也可以实现作为IT技术人员的价值,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行业属性并没有那么强,所以对于银行经营层面的理解通常会弱一些。
  另外,作为乙方来讲,通常是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做。但是在银行里工作的科技人员,要做信贷系统,要做核心系统,要做支付系统,要做大数据,诸如此类,这就要涉及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会给员工带来不一样的视野。
  刚才说到,我们有1/3的技术力量是从作为乙方的科技公司过来的,原来也在为银行做系统做服务,现在变成银行的一员,自己来建设这个系统,这种责任感以及发挥的空间,我认为也是不一样的。
  NBD:随着技术产出越来越多,新网银行未来会考虑将技术进行输出吗?
  毛航:之前有非常多的同业问,能不能把研发的系统输出给他们。我们做过内部讨论,是否要来做这个事,因为毕竟这可以直接快速创造价值。
  但最后我们认为,纯技术输出并不是我们当前的主要方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理念是做一家开放银行,而不是一家软件公司。
  我们觉得,更重要的一种输出,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联合贷款”这种业务模式,能够分布式、低门槛地将流量方、资产方快速连接起来。这些联合行之所以愿意与我们合作,就是因为看中了我们的科技系统能够对这种连接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