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8月05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4]

“万亿俱乐部”城市半年报出炉 成都长沙增速领先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随夏天的高温,各城市亮出了上半年成绩单。
 一个趋势是,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正在交换跑道。以16座万亿级GDP城市为例,增速“垫底”的三座城市分别为天津、上海、苏州,其中苏州被认为是继天津、重庆之后,又一回到增速平稳区间的制造业大市;与此相对的是,不仅成都以8.2%的增速登顶,且增速超过8%的城市中,仅南京位于沿海省份,其余无一不落子内陆。
 内外局势加速了这一趋势。有分析指出,全球贸易环境改变让高度依赖进出口的地区遭到不小冲击;而由于汽车、手机等产业先后面临增速下滑,传统工业大省需要面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考验。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头部”地区如何保持增长定力,“落后者”又该怎么拨云见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在半年报中寻找答案——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万亿级城市正在展现出经济发展的哪些新动向?

消费成经济发展第一动力
 一般而言,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能够大体刻画出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趋势。而根据万亿级城市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消费已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尽管不少城市增速仍不及去年,但消费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比较16座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天津外,大部分城市实现了该指标的大幅增长,不仅增速总体优于第一季度,且高于GDP增速,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愈加突出。
 一个事实是,经济增速高的城市往往消费表现也比较好:比如,增速超过8%的四座城市中,成都、武汉、长沙在该指标的增速均超过9%。
 经济增长最快的成都,消费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成都市统计局信息,在经历连续多个月下跌后,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于今年4月重新进入上升区间,且于6月回升至10%以上,回归万亿级城市首位。与之类似,北京等城市也在今年上半年迎来拐点。
 新一轮消费动力从何而来?一方面是源自各个地区促进消费的行动。自去年国家层面出台《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后,今年上半年,广东、河南、四川等省份分别出台细化方案,其中不乏亮点。比如,广东推出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放宽广深限牌、不再新增汽车限购,允许珠三角互迁二手车等政策,目的在于提振增长乏力的汽车销售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成都、杭州、苏州、郑州等城市半年报中,均提及汽车销售回暖。比如,成都提到,“汽车类消费明显回升,受促消政策和‘国五’清库的刺激影响,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9.0个百分点”。与此类似,苏州、杭州等也实现了汽车销售增长由负转正的跨越。
 除加大对传统零售品类的关注外,各地也拿出了具体举措,寻找消费新增长点。“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先后成为城市争夺的目标,并已为不少城市贡献大量消费增长。比如,在成都消费增长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来自“首店经济”,不仅举办了成都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同时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落户237家首店,数量超过2018年全年。

外贸中心进一步向内陆转移
 与消费总体上升不同,在外贸进出口上,万亿级城市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受全球贸易形势影响,传统沿海外向型城市遭遇净出口增速“滑铁卢”。其中,苏州、深圳二市,在该指标上均呈现出负增长。而在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个城市(天津、上海、苏州、重庆)中,苏州与上海两市亦受到进出口下滑的拖累。
 而与此相反的是,在GDP增长较快的城市中,长沙、成都两市均实现进出口超高速增长,长沙甚至实现了超过50%的增速。而在进出口总额为2000亿元级别的城市中,重庆、成都和青岛的增速则在20%左右。
 内陆城市的进出口能力正在加速向沿海城市靠拢。根据商务部贸易司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9%。其中,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13.4%,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至17.5%;而东部地区出口增长4.7%,占比82.5%。内陆城市在稳定全国外贸增长上的作用愈加突出。
 外贸结构的变化,背后是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自2016年起,长沙外贸进出口增速步入两位数,并不断上升,去年增速达到40%,今年上半年再创新高。此前,《湖南日报》分析称,正是从2016年开始,湖南提出制造强省战略,同时承接产业转移大潮。
 而纵观内陆城市半年报,两个因素推动了进出口增长:一方面是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进出口产品附加值;而在“一带一路”等利好下,面向欧洲、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进出口上获得优势地位。比如,今年上半年,长沙对欧盟、东盟两地区出口增速分别达57.2%、85.2%,成为长沙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助力。

多城发力基础设施补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深圳、苏州等传统经济大市,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一项指标上表现十分亮眼,也印证了业内对今年“基建大年”的讨论。特别是刚迎来大湾区建设利好的广州、深圳两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撑起了其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
 对于先后获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大湾区中心城市定位的广州和深圳,基础设施建设是需要发力的重点内容。有分析指出,要比肩世界级湾区,首要工作就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据测算,其中包含的基建投资金额可达万亿级。
 去年,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已拉开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序幕,而今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给出了细致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曾透露,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当中。由此可见,包括广深在内的大湾区城市还将迎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潮。
 与此类似,苏州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快车”。在今年的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目的在于“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其中,多条城际与城市内部交通线路的打造就包含在内。
 有人指出,苏州已经从“运河时代”“太湖时代”全面融入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江大海”时代,因此,提升城市能级是苏州目前的“必选项”。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城市格局变化,城市群愈加成为趋势,相关基础建设也将跟进。而在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也有了新的探索。比如,去年底,深圳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该基金首期整体规模1000亿元,计划远期整体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