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年03月0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减税降费为制造业雪中送炭 将促进就业带来良性互动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3月5日,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举措出炉,近2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大大超出社会预期。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我国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减税降费是今年税收工作的主题。年初,个税6项专项附加扣除正式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开始减免,31个省区市全部顶格减征“六税两费”……减税,正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开展起来。
  税制改革稳步前行,征管体制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是全国税务系统连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第六年。“春风行动”开展以来,我国税收营商环境指标持续向好,全年纳税时间相比5年前减少55%。
  如何看待今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减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3月5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孙瑞标。
  
 纳税服务办税体验将更“软”
 
 NBD:社会对减税降费期盼已久,而今年的规模超出预期,将要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您如何看待这一减税规模?
  孙瑞标:2018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约1.3万亿元,当年的税收收入约15.6万亿元;今年减税降费规模大于去年,力度很大。
  近年来,减税降费是我国政府一以贯之的方针,我们的税制改革一直走的是减税之路,这符合我们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年减税降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适应了复杂的经济形势,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减税降费有利于市场主体增强活力,有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NBD:在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之下,您认为减税降费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利好?税务总局将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孙瑞标:减税着眼于“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好的营商环境,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增加和壮大新的税源,实现良性循环。
  减税降费将支持经济做大、做强。蛋糕越做越大,政府可以有力量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得更好,社会发展进步更快,老百姓更加富足。此外,减税降费将进一步促进税负公平,鼓励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会采取更多的服务措施,一方面纳税服务更“软”: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大力压缩办税环节,节减办税资料,提高办税效率,优化办税体验,服务好每一位纳税人;另一方面,打击一些违法犯法行为要更加强硬,比如打击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违法犯罪两年专项行动,针对不同行业的整治行动也在加强。
 
 将为制造业企业雪中送炭
 
 NBD: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的税率一直备受关注,此次16% 一档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10%一档税率降低至9%,受益较大的行业有很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都能享受到减税的利好。您如何看待增值税税率下调?
  孙瑞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都是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行业。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制造业是我们的工业之母,吸纳了大量职工就业,对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在减税降费各项举措中,增值税减税规模应当是大头。此次下调16%这一档税率,制造业很多生产、销售活动都是适用这一档税率的,享受到的减税力度是很大的。
  我认为,制造业关系到经济、民生、社会,而现在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大,对制造业更大力度的减税,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实际上,减税降费带来的效果也是联动的,减税降费能够促进就业。制造业发展好了,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多数制造业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会增加,有利于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这也是一个良性互动。
  NBD:今年1月起,个人所得税改革六项专项附加扣除落地生效,目前这项减税举措落实效果如何?
  孙瑞标:从目前情况来看,落实是不错的,该项工作进展平稳,确保大家该抵扣的都享受到了,如果来不及申报的,也允许大家补报。
  来不及申报的情况主要是有一些纳税人对政策理解不透,或者申报不及时,比如兄弟姐妹几个人,需要协商赡养老人抵扣如何划分,但兄弟姐妹不在同一个地方等情形;纳税人可以补申报,全年执行下来减税抵扣享受是一样的。
  NBD:大规模减税降费,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很大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您认为如何应对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压力?
  孙瑞标:地方财政压力肯定很大,地方政府也要过紧日子。各地由于经济结构不同,有些是第二产业占比较大,另一些第三产业占比较大,因此各地承受的压力情况也不同,增值税率降低,也可能带来地方财力的变化。
  我认为,地方政府要过紧日子这个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中央多年来一直坚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挖掘潜力,多举措筹集资金,尤其要盘活闲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