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2月04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8]

每经专访“最赚钱的财经作家”吴晓波:文创产业这件事,正如“美好小女生”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玫洁 每经实习编辑 杜毅
  “900多人报名,好多都是冲着吴晓波来的。”尽管是面向资本市场专业人士的新三板行业峰会,主办方还是感受到了吴晓波这个IP的强大号召力。
  11月30日下午,吴晓波从上述峰会论坛上走下来,拿着新书的观众立刻将他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拍照不停。在中国,一个财经作家能拥有如此多粉丝,除了吴晓波,应该再难找出第二个。
  如今,在“最赚钱的财经作家”这个身份之外,吴晓波还有更多标签。他做了一家出版创意公司“蓝狮子”、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巴九灵”,还发起一只文化投资基金“头头是道”,这几家公司都广受资本支持。巴九灵A轮融资后估值高达20亿元,头头是道又投出了喜马拉雅、一条等明星项目。
  在文化消费这条赛道上,吴晓波的雪球越滚越大。吴晓波在商业上的成功,正是中国文创产业迅速裂变的缩影。“互联网让我更贴近用户,我发现自己能干更多的事儿。”回顾自己的事业演变,吴晓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关于文创的机遇与挑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聆听了吴晓波在“中国新三板并购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并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专访。
 
 ●文创产业5大特点 4个发展趋势
 
 《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腾讯传》……吴晓波的作品证明了严肃的商业写作也能够跻身畅销书行列。而现在更多人知道吴晓波,是因为“吴晓波频道”,这个由微信订阅号、财经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书友会等形式集成的自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年营收数千万元。
  纵使他说过“内容创业的三年,比以前十几年还要苦”,但毫无疑问的是,通过内容创业、驾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吴晓波影响力焕发出传统媒体无法想象的新可能。
  “我们自己做文创公司或者投资文创公司,第一是专业,第二是年轻,第三是求变。”吴晓波这样概括文创公司的发展重点。
  每年,吴晓波与其合作伙伴,大概会看2000家左右企业,每个月会举办一次投资创业会。邀请10到12位左右创业者来参会,“在这里面,我们大概会投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吴晓波说。
  在吴晓波的投资经历中,文创产业的“年轻”属性,是他的一大感受。
  “我们这些60后、70后去投这些90后、95后,你会发现有一个特别大的落差。我每次看到的初创文创企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些新的行业,比如电竞、宠物,之前并不在我的视野中。第一我完全不是它的消费者,第二在我的用户关系者、朋友中也没有它的消费者。”吴晓波说,“所以,每月一次的投资创业会,我无论多忙也会参加,我觉得这一天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眼前这些最年轻的变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创产业所要面对的业态。”
  年轻的变化,源自消费主力军的变化。在上个月的“双11”中,3000亿元网络交易额,80、90后贡献了超70%。吴晓波认为80后新中等收入人群对世界的认知、其商品消费的习惯与取向,代表着中国文创产业的变化方向。“他们愿意为技术买单,为设计买单,为服务买单,为体验买单。”吴晓波如是总结了4个趋势。
  这样的需求衍生的文创业态,吴晓波用5个字来形容——“美好小女生”,“美”就是要好看,符合消费升级的需求;“好”就是产品要好,无论做音频还是茶杯,产品品质一定要好;“小”特指这些产品并非为所有人服务,而是追求有特色、非标准化;“女”则意味着女性市场是最重要的;“生”就是产业产品的迭代很快。
  在这些创意与制造的融合中,产业属性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今天的文创、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某种程度上,制造业可能就是文创产业,文创产业有可能就是制造业。”吴晓波说。
  无论是演讲还是专访,挂在吴晓波嘴边的,正是一些通过创意盘活制造业厂商的案例。他在现场讲起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做了20多年的保温杯厂商,拥有广泛客户但公司股价并不高。两年前,由这位老板的儿子主导了一场“升级”,他请来一批日本、欧洲的设计师,为自家保温杯打造了一个新品牌,大获市场喜爱,到今年底,预计其营业额能达4亿元。“现在,变成父亲为儿子做代工了。”吴晓波笑称。
  在这里,父亲积累的是保温杯的技术,儿子拥有的是新的理念和审美。“两代人之间、文创和技术之间形成了一个结合,靠的是大量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吴晓波分析称。
 
 ●行业泡沫期估值较难 三五年后会稳定
 
 看好大文创、大文教、大娱乐等文化产业领域的人,当然不仅是吴晓波。当下,文化产业成为资本青睐之物、热钱涌入之地。在一片热闹当中,文化产业的资本与企业仍有供需不平衡的困局,有企业哭穷找不到投资,而资本又喊冤不敢投,那么目前双方各自面临着怎样的难题?
  文化产业有它的特性,不确定性高、回报周期长,对于资本,这也意味着风险。“我们现在有很多‘小而美’的公司,没有形成垄断,好处是百花齐放,不好的是公司的迭代会非常快,可能资本投资了某个企业两三年后,它就没了。”在与吴晓波的圆桌对话中,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鲍钺说。
  “资本市场可能还很难把握这个“美好小女孩”的心思。”吴晓波表示,“在实际并购中,如何判断其价值是虚高还是虚低?现在确实没有一个准确的估计。”
  近年来,文化产业公司估值普遍较高,尤其在2015年、2016年,其估值形成了一个“上限20倍,下限10倍”的业内不成文规定。
  “但我认为,现在确实属于一个很大的泡沫期。”吴晓波补充说,“可能再过三五年,一个经济周期以后,文创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慢慢会稳定。”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从来是一把“双刃剑”。被投资人身处资本市场的另一端,其对于融资的理解和态度非常重要。
  吴晓波认为,融资的前提是想清楚为什么要融资。对此,鲍钺直言:“现在很多文创企业是‘小而美’的,如果想无忧无虑地生活,我的建议是别找资本。当你进入资本就得换位思考,资本为什么投你?”
  “被并购方、被投资人得避免头脑发热。”国元证券董事长蔡咏提醒,在具体融资操作中,被投资人可能需要更理性地签订对赌条约,“我们在市场上见到了太多对待这个问题不太理性的情况,而最后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很严重。给大家一句忠告,签对赌条款还不如签回购条款。”
  钱到手了,怎么用、何时用也是一个问题。在吴晓波看来,这考验着创业者对企业自我生命周期、产业周期、宏观周期的理解和掌握。
  以他作为被投资人、运营“蓝狮子”出版公司时的经验来看,他提出一点,要“阳光灿烂修屋顶”,也就是在企业“阳光灿烂”时,组织公司大规模地调整和探索,以获得的投资作为学费。即使最后得到的都是教训,公司也能有良好内外部环境抵御过去。“‘蓝狮子’从传统出版公司向新的公司转型时,我其实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探索,也打过很多败仗。”吴晓波说,“在试错上,我的投资人还是挺有包容度,我认为这也是公司选择投资方时所需考虑的要素。”
  当文化产业成功引入资本后,资本的逐利特性是否会威胁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这也是眼下热议的话题。不过,在吴晓波眼里,这也与公司的不同阶段有关。“可能一开始在某个时间段,对企业社会效益的要求高一点,而后在某个时段,对企业商业价值的要求高一点。”吴晓波说,“整体上,做企业与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美好小女生
 “美”:
就是要好看,符合消费升级的需求;
 “好”:就是产品要好,无论做音频还是茶杯,产品品质一定要好;
 “小”:特指这些产品并非为所有人服务,而是追求有特色、非标准化;
 
 “女”:则意味着女性市场是最重要的;
 “生”:就是产业产品的迭代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