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1月2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2]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成都样本:企业发展到哪里,城市边界就到哪里

编者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对中国GDP的贡献超过60%,提供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正在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春天。
  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之后,各地纷纷推出“地方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11月3日,北京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听取支持民企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日,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1月4日,广东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并宣布即将发布“民营经济十条”。近日,四川省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
  11月以来,多位地方主政者密集针对民营经济发声,对各地的地方特色和主要问题,给出了不同的侧重点和解决办法。
  11月24日,一个冬日暖阳照射下的普通周六,对众多成都民营企业家而言,已然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当天,成都市召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强调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用对症下药的政策和真金白银表达了成都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在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说:企业的发展一定是伴随城市的成长而成长,城市的发展机遇也就是企业的机遇,鼓励企业家和城市一起开疆拓土。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杨弃非 每经编辑 王可然
 
 ●关键词1:健康 企业健康、土壤健康、政商关系健康
 
 目前,各地密集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措施,集中在降低成本和金融支持方面。
  比如,北京提出“长短结合、精准服务”,短期,救急纾困,着力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长期,建设公平、法治和便利的营商环境,服务和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练好内功,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又比如,浙江以稳企业为重点,针对当前发展的新情况,提振民营企业为重点打出一套“稳中求进”的组合拳。
  纳爱斯成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应鹏是一名浙江籍在川企业家,至今他已在成都生活、创业了16年。既感受过东部沿海的开放,也参与了西部省份的“快进”,对于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应鹏有发言权。
  在他看来,是否解放思想,营商环境是否优良,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浙江过去进行了多次思想解放,现在四川、成都也正在解放思想。”
  11月24日,在成都市召开的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记者了解到,此前成都的地方主政者密集到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考察学习,拿回“先进地区”的经验,对照本地的问题一个个梳理、一条条解决。
  围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6个方面,成都的政策举措不一而足。
  推进成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领导小组的一位负责人现场表态:“外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绝不会低于他们的标准,还会有更加突破性、实质性的举措!”
  和其他省市不同的是,成都强调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门提到了“健康”二字。
  当被问到“您认为什么样的民营经济才是‘健康’的”时,极米科技董事长、CEO钟波表示:“我认为,民营经济一定要守法、合规,踏踏实实做好企业本身业务,承担经济发展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持续。”
  而在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苏非看来,“健康”则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方面,企业主体要走出健康的“发展之路”,在创新、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民营经济需要的“成长土壤”要健康,这需要政府、商协会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落实到位;再一方面则是政商关系的健康,“亲”与“清”,真诚搞服务、实在解难题。
 
 ●关键词2:机遇 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到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经验,民营企业的成长史就是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历史。城市的机会就是企业的机会,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取决于企业和企业家本身如何有效利用市场资源,更取决于他们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发挥对城市发展机遇善加利用的能力。
  现如今,成都正处于多重机遇叠加期。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3.1亿元,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是全国仅有的4个增速保持8%以上的城市之一。
  在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领域,成都的聚集效应尤为明显。2017年来,成都“人才新政”红利持续释放,累计吸引25.1万本科以上青年人才落户;到目前为止,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达到2050万,增加值相当于北京、上海发展顶峰时期吸引管理人口的数量。
  如果说,改革开放过去的40年,主要是借助沿海开放之力东向发展,那么,未来40年,随着“一带一路”构建的新开放格局,“内陆腹地”已经变成开放前沿。这才是成都面临的最大的新机遇。
  在四川科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飞看来,成都的市场环境能够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和定力,他也感受到,位于成都的公司总部,将能够与成都城市一道发展壮大。
  而对于成都来说,与企业共成长,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范锐平提出,作为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成都,企业投资到哪里、企业的产品卖到哪里、服务发展到哪里,决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边界到哪里。没有经济的辐射与覆盖,难以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鼓励企业家和城市一起开疆拓土。
  会上,范锐平甚至提到,外地很多城市来成都招商引资,有些人表示担心,怕企业资源被抢走。但他底气十足地回应:改革开放40年,内地城市到沿海招商,国内走出国门引资,回过头来看,越招越强、越引越好!大会上,成都直接向民营企业发出“召集令”,加强对全省的投资,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进军西部,第三步要进军海外市场,“走出成都、走出四川,到更大范围配置资源”。
  同时,当下成都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得不正视另一个问题,尽管民营企业已占成都市场主体总量的97%,但多而不大、大而不强,议价能力、市场拓展能力、资源运用能力较弱。所以,成都呼吁:“我们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让大家一提起这个企业,马上就能和成都联系起来。”
  一座城市一系列的积极变化,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必将为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演绎更多的产业业态、创构广阔的市场空间、激发巨大的消费需求。这正是成都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顺红口中,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难得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关键词3:决心 25条政策对症下药、4个100亿真金白银
 
 城市的机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振了信心。而在更具体的领域,民营经济也需要城市提供更多支持。基于此,成都出台《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讨论稿)》,其中涉及的25条政策对症下药,均针对民营企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代浪潮奔腾而至,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创业主体从“草根小众”变为“全民大众”、发展动能从“要素依赖”变为“创新驱动”、商业模式从“市场+”变为“互联网+”……创新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题,也需要城市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
  在成都,传统要素成本高与新型要素获得难的问题并存。不少企业反馈,与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的,是引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方面的瓶颈,而这反过来也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两座“融资的冰山”和“转型的火山”,需要用智慧的方式和强有力的支持来化解。
  在新网银行副董事江海看来,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体量小、生命周期不够长,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授信信息,阻碍其融资进程。作为落户成都的中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找到的办法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授信对象提供操作性更强的画像方式,也由此降低授信成本。
  面对这一问题,成都则拿出4个100亿元,从多角度帮助企业顺利通过过渡期。这其中,包括了100亿元规模的“应急周转基金”,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短期应急周转;100亿元规模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帮助民营企业处置不良资产;100亿元上市公司纾困帮扶基金,积极化解上市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流动性风险;以及100亿元规模的新经济发展基金,以对新经济企业成长段进行引导投资。
  不仅如此,成都还降低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编制政府采购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指导性预算。在其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中,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此外,成都也在推进更多创新资源在民营企业生根落地,为后者找到更多转型发展的机会。
  例如,成都正在组织成都企业家市州行,鼓励成都企业家跟党委政府一起到各市州“开疆拓土”;同时,将组织成都企业家大学校园行,让企业家进校园,也让大学创新资源,找到应用市场。
  成都的目的是,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建立5000家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和500家“隐形冠军”培育库,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
  成都希望,到2022年,成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300万户,民营经济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民间投资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本土民营企业实现“世界500强”零突破,打造一批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的世界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