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10月12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4]

中国轨道交通的新都谋略

每经记者 吴林静 谢孟欢 每经编辑 杨欢
  若是四年前摊开中国地图,您可能不会注意到成都市新都区的石板滩镇。当年,这块成都城北的门户之地,低山浅丘交错,无论做产业还是建城市,都不是首选。
  但是,从2014年开始,新都区刷新了工业项目建设的“成都速度”。中车成都项目铲下第一铲土,动工开建;2年内,首列“成都造”地铁A型铝合金车辆下线;4年后,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上下游配套企业基本齐全;城轨列车的制造速度达到3天一列地铁车辆整车下线节奏……一个剑指千亿、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新都已具雏形。
  新都区域面积仅496平方公里,却成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版图上的“新秀”。新都提出,全力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新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创新高地、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保基地、面向“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出口服务基地。
  新都的自信,来源于中国轨道交通的高速崛起。
  纵览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走过约200年历史。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起步虽晚,但运营长度却已跃居世界第一,技术方面也迈入先进国家行列。《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发展十大重点领域,轨道交通吸引资金和技术大量涌入。
  新都的自信,也来源于成都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
  作为成都突出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轨道交通产业有了“质的飞跃”。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报告(2017)》发布的全国轨道交通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成都位居全国第三,发展态势良好。
  轨道交通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布局、发展,还深刻影响着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中国铁路建造产业链格局。
 
 速度 4年时间走向产业第一方阵
 
 2014年,是新都区轨道交通制造业的起点。这一年的8月28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投资协议签订,作为中国中车在西南地区布局的最大产业园区项目,落户新都。
  随后便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成都速度”故事——2016年7月1日,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都厂区正式投产(以下简称中车成都),从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到正式投产,仅用了315天。
  4年时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走向了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第一方阵。新都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投资总监曾颢回顾当初时说:“新都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和全方位的招引体系,是中车项目最终选择落户新都的前提条件。”谈到与中车成都的缘分,曾颢感慨万千,从2004年的相识,到2014年项目签约落地,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2014年,中车成都进入城轨地铁制造等新的业务领域,开启了“新都征程”。曾颢清楚地记得,从项目招引到落地,招商引资各个工作环节都在提供精准的服务,得到了中车集团的高度赞赏,使中车项目投资新都充满了信心。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化龙曾说,“成都速度”让他对成都信心满满,未来,集团将全力支持成都公司发展成为中国中车的“西南总部”,加快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这里落地。
  如今,中车成都公司已成为西部地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覆盖最全、造修能力最强、产能最大的企业,年新造地铁600辆、检修1000辆,新制式轨道装备新造150辆,铁路客车高级修1000辆的产能。
  “为了项目的签约、企业的落地,新都区相关部门很早就介入,提前做好各个环节的服务和保障工作,让企业心无旁骛地建设和生产。”这是一句来自落户企业发自肺腑的赞美。走访新都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这还真不是客套话。
  从去年起,仅仅为了人才招引、园区配套等问题,新都区派专人就签约、落地事项做过多次沟通。问题的反应总会得到及时响应,由新都区出面,搭平台、搞对接会、开行定制化班车,整合地方教育资源探讨人才定制化培养计划等等。正是这些服务细节,打动了企业到新都投资、落户。
  记者了解到,凡是签约的项目,新都区会统筹各相关部门建立专门的台账,负责项目促建,还会根据项目规划用地进行网格化管理,分配到具体领导,配以工作专班。对此,新都区工业区管委会纪工委书记刘旭华表示:“每个企业有人管,每个问题有人解决。这样的机制让我们的办事效率高了,流程也优化了。”
  主动出击对接上下游配套企业、争取技术人才平移、推动产业链项目快速落地,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全”和“从全到精”高质量发展,成都地铁“新都造”从梦想变为现实。
 
 广度 “人城境业”合一的产业生态圈
 
 “中车的快速投产让新都轨道交通在成都市的总体轨道交通版图上钉稳了‘钉子’,以后这个位置会逐步扩大,形成基地。”新都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
  如今,中车的带动集聚效应已然凸显。站在中车成都厂区,透过正大门向外看去,正对面的中车电机大楼正在装修外墙,左边的新誉集团以及右边的今创集团的厂房开始内部装修。成都中车电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戈说:“中车电机将于明年初投产。”今年年底,其他配套企业也将陆续完工投产。
  这样的产业集聚,正是新都一早便开始着手的谋篇布局。早在2014年,引进中车的同时,新都便开始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
  2015年11月,中车城轨业务供应商大会在新都召开,本是中车内部的一个会议,新都区却敏锐地抓住机遇,向110余家城轨配套企业介绍了新都的投资和产业环境,并邀请这些企业关注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
  正如中车成都城轨事业部市场售后部主任朱志磊所说,“一个主机厂落户到哪里,就会带动整个产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做一个产业园、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提就是有大企业的带动。
  特别是轨道交通产业的特殊性,也让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粘性”更强。“轨道交通这一块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企业就能为轨道交通、车辆装备进行配套的。”朱志磊说道。
  作为中车的配套企业,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带动新誉集团落户便是一个例子。该公司总经理李志表示:“今创的落户,也会带动本身的下游企业配套,未来,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会平移过来。”
  像滚雪球般,围绕轨道交通的“九大核心技术”“十大关键零部件”,新都已经聚集轨道交通企业30余家。“基本涵盖轨道交通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新都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是产业链汇聚,基于轨道交通航空产业建设而来的,还有一个拔地而起的新城。
  在中车成都,很多员工都是随着厂区搬迁从二仙桥转移过来,每天20分钟的接驳车来回上下班还比较方便,但对于更多的新都工业区员工而言,能在产业新城实现工作、生活一体化的需求更为迫切。
  这也是众多企业落地新都后的呼声。“很多时候住得远,通勤时间基本在2小时,即使有直达公交,也需要1小时左右。”落地新都的一家企业员工表示。
  因此,在这个产业新城的城市功能塑造上,新都也下足了功夫,力争提升交通设施建设,引进优质教育、卫生机构落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在产城融合部分的服务片区,1085亩的“兴香城”人才公寓正在加快建设,公寓中包含了床、沙发等基本家具,还将配备常用家电,甚至网络也会提前布线。未来,在“人城境业”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基础上,产业新城的聚集效应还将进一步显现。
 
 深度 面向“一带一路”的轨交之都
 
 现如今,再次翻开地图,新都区往东北方向,紧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片区,前不久,中欧班列(成都)交上了“首个累计开行2000列”的答卷。
  新的运输方式带来新的商机。就在新都区2018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成都金越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铁军透露:“我们主要生产轨道交通配套产品,如地铁高铁等的内饰、座椅、车厢贯通道以及车体焊接项目。今天开工的二期是扩大生产的工程。二期工程建成开工后,生产的高铁座椅,也将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
  “一带一路”是撬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天然支点,毗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新都理所当然抢得发展先机。
  “新都的几个产业园距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直线距离也就几公里,轨道交通的市场、产品能与‘一带一路’国家方便对接。”新都区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一定要“走出去”,“一带一路”给轨道交通产业市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不过,该负责人同时强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标的企业,一定要有沿线国家产品的认证认可,这就意味着“质量”是重中之重,“我们的技术要不断发展,只有技术突破了,才能达到服务‘一带一路’的标准”。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轨道交通创新高地、中国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维保基地、面向“一带一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出口服务基地——对于轨道交通产业,新都已有清晰的发展目标。背后的关键,是要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做好规划,因地制宜优化线路规划和站点布局;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防范债务风险;三是加强与其他市场要素的有机协同;四是加强市场化运营,创新服务方式,促进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对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今年4月,中车集团“轨道交通西南研发中心”在中车成都揭牌。彼时,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它的诞生对于推动新都区破题高质量发展难题,紧抓创新驱动、科技引领,都有深远影响。”有研发、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从业务看,当前新都轨道交通业务以城轨车辆新造、铁路客车检修为主。城际列车、市域动车以及磁浮、单轨等新制式列车业务、城轨车辆“全生命周期”维修服务等方面,新都正在抓紧对接、积极布局。毫无疑问,新都准确把脉了技术趋势、市场走势。
  产业的急速发展,需要跟上的不仅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性人才,还有高技术研发型人才,专业管理人才。“校地合作”是促进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与加速的重要引擎。5月,新都区与西南交通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NQI)创新基地入驻新都区的具体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打造以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为牵引的轨道交通创新谷,把轨道交通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落到这里。
  新都系统性地提出,实施“跟跑动车市场、竞跑城轨市场、领跑磁浮市场”的“三步走”策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轨道交通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强驱动、“质量”培优势、“安全”塑核心、“业态”寻增量、“开放”促突破、“人才”优主体为“六维支撑”,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
  新都区石板滩镇,被规划好的“方格”正被各类轨道交通企业一一填满。周边还有更多规划“方格”的余地,这是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