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转向B端 三类玩家竞合金融科技服务市场
每经记者 肖乐
金融科技的风口正在转向B端。蚂蚁金服全面开放、京东金融全面转向to B、飞贷金融科技全面开放技术,对外输出移动信贷整体技术,头部企业的动向代表了当前市场看好的方向。
除此之外,一些传统金融机构早已深入布局其中,还有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垂直的技术服务商,都在分食金融科技B端市场。他们提供的服务不一而足,大数据、智能风控、精准营销、金融云……积累一定实力之后,均开始向外输出流量、场景、技术等等资源,与银行、信托、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共同搭建金融科技生态体系。“趋势是明确的。”在刚刚落幕的2018年绿色金融论坛上,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去年还有很多算是探讨性质的,从今年上半年来看,首先监管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与外部合作,同时,各个金融机构基于业务升级和市场竞争状况,对于金融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市场供给方面,BATJ、传统机构都在向这个方向演进,趋势已经没有疑问。”
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加速,市场竞争的激烈化,让各类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都对金融科技有着强烈诉求,眼下,金融科技B端业务的发展已然进入加速期。
三类玩家竞合B端金融科技市场
在这个进入加速期的市场又形成了怎样的生态格局?“金融科技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存、贷、支付、投资等等,涉及到移动信贷、支付端、智能投顾等各方面的输出,这是一个巨大的行业,需要作一些区分。”上述金融科技公司高管补充道。
从科技输出类型来看可概括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资源类,这类企业的优势集中在数据或者流量,主要为获客难的合作金融机构提供流量的突破口。
资源类的企业主要是以BATJ为代表的头部企业。阿里系拥有电商流量、腾讯系拥有社交流量、京东则拥有物流流量,他们主要通过数据流量的输出为金融机构实现线上获客。这样的资源输出优势在于易得,项目落地较快,但资源类的科技输出亦有利有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资源的合作相对封闭,局限于科技企业的内部生态,且依赖流量的合作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这样的输出对于有志形成自身核心技术能力的金融机构而言,始终有些美中不足。
“BATJ具备品牌和资源优势,整体科技实力够强,这一类玩家在抢夺市场的过程中具备优势。”上述金融科技公司高管指出,“但是他们并不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和模块。”
第二类是技术类,输出某种工具或技术,如前端的反欺诈技术,为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单个或多个技术支持,这在B端输出市场上较为常见,是主流输出服务。典型代表如同盾,提供专业的智能风控和分析决策服务,产品和服务始终围绕这两个模块展开;此外,还有专注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旷视科技,输出人工智能算法和解决方案,其最为业内熟知且应用广泛的就是人脸识别技术。
技术类的企业专注于纵深专业,经验及技术较为成熟,适合在大型金融机构单个体系中应用。但单一、片面的输出,无法实现全流程匹配,金融机构需要自行整合到应用层面才能发挥效应,期间金融机构则需要承担时间成本与试错成本,整体项目落地的成功性也较不确定。
第三类科技输出企业为“应用类”企业,输出基于资源及技术的集合应用,这类企业涉及到项目业务的方方面面。不同于技术类企业是为金融机构提供“零件”服务,应用型企业输出的是对“零件”进行“组装”、“集成”的服务,包括科技平台、风控系统、大数据系统以及品牌营销服务,清算核算服务,风控运营服务,客户运营服务,产品服务,经营决策支持服务等等,全体系无缝链接,有效提升金融机构整体项目落地的成功性。应用类的企业则以飞贷金融科技为代表,飞贷是业内首家覆盖全流程、运营全体系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服务商,不依赖生态资源,专注于移动信贷领域,基于其技术创新与实战经验为合作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应用服务、资源整合服务。
应用类集成了各种资源和技术,拥有完备的综合应用体系,为金融机构提供成熟的全流程服务,且对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科技能力零要求,这样的特性使得这类输出非常适合中小金融机构应用,但对于有过硬技术实力、充足资金投入、全套体系成熟的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应用类的科技输出服务并非是最优选。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融科技企业,都在凭自身的竞争优势奋力分食B端市场。
金融科技输出仍在萌芽状态
梳理几类玩家合作的对象,均以持牌金融机构为主,其中银行更是主要合作对象,就单单银行市场而言,这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399家,其中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4家城市商业银行、1114家农村商业银行、40家农村合作银行、1125家农村信用社、1443家村镇银行、68家信托公司。
不论是基于金融科技政策的鼓励,还是嗅到潜在市场的巨大机遇,银行毫无疑问能够体会到当前的科技转型趋势,但想要真正实施存在诸多困难。《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大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分别在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线上生活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其在开展金融科技时普遍面临机制僵化、人才匮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运营偏弱等多种困难。也因此,众多银行机构有谋求外部金融科技合作的需要。
已有数字证明,中小银行在外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相关业务的增长。记者了解到的数据是,一家城商行借助飞贷的移动信贷整体技术进行客户筛选和风控判断,半年时间资产累计发放46亿,存量20亿,不良在0.98%左右。
“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几千家,他们面对的是全国的C端市场,向B端金融机构输出科技实际上是支持他们做好整个C端市场。金融科技输出不是简单看机构家数,而是看能够支持这些机构服务好多少C端客群。同时,在输出的过程中支持金融机构自身科技能力的建设和提升,才是真正的赋能。”飞贷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卜凡德在近期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绿色金融研讨会中谈及风控技术输出时表示。
而普华永道则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给了整个B端市场更大的想象空间,基于对中国互联网B端发展趋势的探索,普华永道认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目前T2B2C发展带来的平台生态已初具格局,预计到2025年,该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达到人民币40万亿~50万亿元。
“金融科技输出目前仍然在起步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卜凡德指出,“当前从市场认知、行业标准、产品化程度等方面来看,整个市场依然是纷乱的,一定会经历摸索、整合、规范的发展历程,但向金融机构输出科技和赋能的大趋势已经在不可逆转地进行,成长速度也异常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