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17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22]

四川新网银行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江海:科技红利是当今金融业唯一值得期待并不断增长的红利

 新网银行是全国三家互联网银行之一,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开业。新网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由新希望集团、小米、红旗连锁等股东发起设立,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七家民营银行,也是四川省首家民营银行。
  新网银行坚持“移动互联、普惠补位”的差异化定位,以及“数字普惠、万能连接”的特色化经营,着力打造成为一家数字科技普惠银行,依托领先的金融科技能力、稳健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和高效的互联网开放平台运营模式,服务小微群体、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
  新网银行开业一年半以来发展迅猛,截至8月15日,服务用户已超过1600万,累计放款近1000亿元,累计放款笔数超过3900万笔,在金融科技支撑下,贷款审批平均42秒,单日批核贷款峰值超过33万笔。近日,笔者专访了四川新网银行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江海,他认为科技红利成为当今金融业唯一值得期待并不断增长的红利,新网银行正是抓住了这个红利,开启了金融科技助推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银行服务入口“场景化、虚拟化”
 
 江海认为,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撑之下,新一代银行的服务入口“场景化、虚拟化”将是大势所趋,银行服务入口将从“场所驱动”逐渐过渡到“场景驱动”。
  当前,主流银行业务仍然是“场所驱动”,即用户办理银行业务的入口是实体营业网点,但每一个网点的服务能力,其实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物理制约。而“场景驱动”下,用户借助移动互联工具,不用前往银行实体网点,通过嫁接在各种生活场景APP中的银行服务入口,即可获得“秒申秒到、即用即走”的银行服务,彻底摆脱时间、空间对银行服务边界的制约。
  江海认为,未来银行将不再需要大量开设实体网点,更多的将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运用大数据风控手段,让金融服务在云端“随叫随到”。以四川新网银行为例,没有线下实体网点的新网银行,目前已经服务了全国300多个城市的用户,通过金融开放平台,新网银行连接了电商、旅游、出行等各类生活场景平台,将金融服务无缝嫁接到了合作伙伴的APP里,用户得以一键获得“秒申秒贷”的在线信贷服务。
 
 “让数据跑路”代替“让用户跑路”
 
 在大数据技术的强力支撑之下,未来银行在运营模式层面也与会过去出现显著差异。江海表示,最明显的变化在于:“用户自证信用”开始向“数据证实信用”转变。
  江海说,以银行信贷流程的进件环节为例,过去银行信息交互依托于纸质介质,申请一笔贷款,用户需要提交户籍证明、婚姻证明、在职证明、收入证明、房产证明、银行流水等至少6项纸质证明材料,来证明“我是谁?”以及“我的还款能力如何?”
  这样的“自证信用”,其实归根结底是银行运营缺乏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只能让用户提供数据(纸质资料)作为审批依据。而新型银行使用电子进件,在用户电子授权的基础上,通过调用多个合规数据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即可毫秒级完成用户身份识别和实时信用评估,并通过多维数据刻画用户画像,提高风险控制精准度。
  比如说申请四川新网银行“好人贷”,用户坐在家里即可进行手机在线申请,后台大数据风控系统会调用100多个合规数据接口,来对用户进行综合分析决策,完成授信服务。这个过程用户可以说是无感知的,“让数据跑路”代替了“让用户跑路”。
 
 99.6%的信贷业务全流程实现机器审批
 
 金融的核心在于风控。江海透露,新型银行运用人脸识别、设备指纹、生物探针、星网关联等技术与手段,已经与银行以往的风控方式产生了巨大差异,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支撑下逐渐演化成“智能化”的风控决策模式。
  过去银行依靠人工审批,采用的是因果性决策方式,银行分析用户过往的征信记录、收入证明、房产证明等,判断其有信用有还款能力,然后才给用户授信放款,这种决策方式下,银行看重的是用户过往的财务和征信数据;而新型银行则采用的是相关性决策方式,即通过把好用户、坏用户的各类行为特征都录入到大数据智能风控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新的用户进来之后,和这样的结论进行比对,来判断其违约的概率。这样的决策方式,银行看重的是用户的行为数据。
  而在决策模型上,过去银行在人工审批阶段,会经历上门尽调核验、人工会审/决策等近5个流程,通过对各类证明材料的研读、求证、判断,最终给出决策,这个过程需要至少2个小时才能完成,其风险判断的标准主要依赖于常年累积出来的专家经验。而新型银行的风控则是利用GBDT、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智能决策。
  “比如新网银行的智能决策,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之下,平均42秒就可以完成决策,目前也已全面实现批量化处理和自动化审批,99.6%的信贷业务全流程实现机器审批,只有0.4%的大额信贷和可疑交易需要人工干预。”江海说。
 
 金融科技助推数字普惠金融
 
 不管是依托场景入口拓展业务,还是数字化运营、智能化风控,新网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力量,去服务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提升金融融通效率,践行数字普惠金融。
  江海认为,长期以来,小微群体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低,获得成本高,导致“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普遍现象,普惠金融难以深入推进,最主要原因在于推进普惠金融作业成本高昂,以贷款服务为例,线下尽调、人工审批、线下作业,一般一个客户的作业成本在千元左右,如此高昂的成本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向用户提供金额小至几千元、期限短至一两个月的贷款产品,无法满足用户碎片化、高频次的金融需求。
  “如今新网银行单笔作业成本在20多元,未来甚至可以降到几元钱,边际成本趋零。”江海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新网银行得以快速推广“分散、小额”的银行产品,且产品灵活可变空间更大,助力“二八定律”中那80%没有享受到完善金融服务的小微群体,享受到更安全、更便捷和更高效的金融服务,用技术的力量做好普惠金融的补位者和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