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8月02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4]

世界银行伯特·霍夫曼:中国新一轮城市化需以人为本的变革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文多
  8月1日,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中国、蒙古和韩国局局长伯特·霍夫曼(Bert Hofman),来到成都参与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在现场,世界银行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签约并发布《城市可持续发展框架》。对于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世界银行将提供更多“智囊”式支持。
  4年前,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名为《中国城市:走向高效、包容和可持续城镇化》主题报告(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正进入新的城镇化模式,而土地管理、户籍改革、金融可持续、规划先行以及环境和地区治理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现场,霍夫曼提到中国城市化出现的一些问题:资源的不断集约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规模加速扩大,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城市在土地开发、资金运用和人才分配上的低效,同时,包容性、韧性也愈加成为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发生的一切对世界都具有表率作用。”在他看来,新的尝试已经被不少中国城市纳入新一轮的发展建设当中,中国城市也将被愈加看作发展的模板。而现阶段,他们需要探寻如何推动“以人为本的变革”,这将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聚焦效率、包容和韧性
 
 城市是财富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现阶段面临挑战的核心。
  过去40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巨大的转型压力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样本价值不言而喻,基于此,中国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应对挑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霍夫曼分析认为,效率、包容和韧性将是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主要挑战。他指出,城市对效率提升的需求来自多个层面。城镇化集约化的发展逻辑让土地高度开发、资本与人力资源大量集中。霍夫曼注意到,与规模效应相反,这反而造成了效率低下。
  例如,高度依赖于土地的城市化带来了诸如基础设施浪费、经济发展密度过高等问题;新的设施并未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瓶颈——如提高区域互联性、增加城市聚合度等;人力资本过于集中在高产效地区反而稀释了个体的产效,导致总体产效的下降。
  “我们必须有效分配资源,来提高整体上的经济增长。”霍夫曼说。
  而集约发展的另一面是,城市并未能容纳更多元的要素。这突出体现在人的层面——“比如,我们不能丢下像进城务工人员这样的群体。”霍夫曼说。
  此外,新的挑战还在纳入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过程中。霍夫曼特别提到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未来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城市需要更强的韧性,以应对更高频率以及更高强度的极端天气事件。”
 
 探寻以人为本的变革途径
 
 如何在新条件下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动进一步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但霍夫曼认为,还需要寻求“更好的以人为本的变革途径”。
  这种聚焦于人的思路在上述报告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对于土地的有效利用”,报告认为关键在于解决农民的产权、土地流转的补偿以及对城市土地建立更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等。
  霍夫曼将目光锁定城市的“精明增长”。“将来会有3.5亿的人口居住在城区,这会帮助我们进行城市扩展。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城市区域全部填满,而是应该使用更加有效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填充方式来建设城市。一个例子是,在交通上,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增长,让居民不需要长时间通勤上班,可以提高产效,交通效率也能提高。”他说。
  事实上,这也与他所强调的城市“宜居性”相契合。在他看来,需要设计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城市”,以此与现有的世界发达城市相竞争。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城市具有充分的移动性、让城市充满人才、同时让人在此居住有充足的舒适感。
  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理念变化的同时,其财政模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霍夫曼将“现金流”模式视为城市获得稳定资金的出路,这意味着,税收、租金等更多金融手段将被用于城市财政中。
  “当然,这要求城市本身的土地使用和规划必须非常合理,同时必须中立并且科学决策。”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