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跨国公司“精准引进”等三大计划 成都升级国际贸易和投资
每经记者 梁宏亮 每经编辑 姚祥云
“我们希望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以及‘引进来’,同时,发掘自贸区带来的机会,拓展香港商品在内地的市场,帮助成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香港贸易发展局成都办事处贸易推广主任何明表示。
改革开放初期,成都曾通过与首轮开放的沿海地区合作,借道而行、拼船出海,实现了自己的开放;而今,站在“一带一路”建设积蓄成势的新起点上,成都已成为了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由内陆腹地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为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成都在6月2日举行的对外开放大会上,提出包括升级国际贸易和投资、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等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构建面向全球的投促网络
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和经济网络的控制枢纽,掌握着2/3以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竞争力、开放水平和软实力。因此,城市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离不开跨国公司的集聚。目前,在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81家,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为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到成都发展,成都提出实施跨国公司“精准引进”计划、跨国公司“总部提升”计划和跨国公司“增资激励”计划。
跨国公司“精准引进”计划构建面向全球的投资促进网络,建立中介招商服务奖励机制。具体而言,包括紧扣66个产业功能区和28个产业生态圈,以6类500强企业为重点,针对不同类别企业的敏感要素,按照“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持续跟踪,争取海外更多跨国企业落户成都。
而跨国公司“总部提升”计划的重点则放在了世界500强企业,加强新兴行业专业总部和地区性总部的引进。全力支持制造业项目转型升级为地区总部,对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总部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同时,为总部大楼、总部基地、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提供个性化的政策支持,提升“成都总部”品牌影响力和含金量。
跨国公司“增资激励”计划则主要是为落户企业增加资本金、利润再投资等追加投资和扩大产能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大投资,和在自贸区内的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制造等领域扩大投资。
同时,成都还将针对国别园区涉外人口结构和生活服务需求,精心布局一批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文化、教育、医疗、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合作国家文化特点的标志性工程和地标式建筑,为合作国家中小企业、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入园发展提供无差异的生活场景。
除了“引进来”,如何让成都的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在对外开放大会上,何明分享了香港如何向全球推广香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验。“怎么推动香港和海外的联系,不得不提贸发局的主业,我们的主要业务就是会议和展览。”何明介绍,通过会议展览,以及带领香港中小企业到全球各地做一些对外交往的访问,与当地的商界和政界联系。
●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
在对外开放大会上,还有来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践者分享“开放经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寻求的对外开放是面向太平洋的向东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马梅说:“当前成都是在新的国际领域中向西开放,而且赶超的势头非常强。”
事实上,在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自贸试验区一直在发挥重要作用。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和开放战略下的经济体系升级建设过程中,成都自贸试验区肩负着探索内陆开放新模式的重任。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李少彤在开放大会上表示,近年来,身处对外开放大潮的前沿,拥有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两个片区的成都,在开发区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对外贸易、双向投资都在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1日以来,成都自贸区已完成166项创新改革试验,自贸区内新增企业2.9万户、新增注册资本3976.2亿元。未来,成都将以自贸区为载体,谋划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会现场了解到,成都将主动与上海、广东等国内自贸区和新加坡、迪拜等自贸港对标,高位增强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功能,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探索基于“两港”的陆空多式联运模式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涉外商贸服务体系,推动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大平台经济”转变。
同时,成都还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功能,强化三大片区联动试验,推动在市州打造自贸试验区拓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