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4月2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13]

大出行下的车企焦虑

范文清/文
  汽车行业已经很久没这么热闹了。最近,在第15届北京车展正式开幕前,造车新势力、零部件公司、互联网公司、传统车企频频发声,关键词无外乎两个——“新能源”和“智能网联”。
  与前几年言必称“新能源”不同,今年“智能网联”的热度远高于前者。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每月翻番增长,电动化的技术门槛不再高不可攀时,汽车“四化”中的互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向汽车领域袭来。
  这背后既有迎合市场需求的考虑也有资本的推动。当上汽与阿里牵手,以“互联网汽车”概念让荣威品牌一炮而红时,业内才发现,除了海外并购和自主创新,让汽车产品更加智能互联也能让自主品牌充满生机。这一发现对当前寻找转型之路的自主车企来说,犹如找到了一艘“诺亚方舟”。
  当以小排量购置税优惠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之手”退出后,中国车市再次回到了微增长状态。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8%,与去年同期相比低了4.2个百分点,连一向增长迅猛的SUV市场也出现了增长势头放缓的现象。
  微增长状态带来的“涟漪效应”之一就是车市竞争愈发激烈,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大鱼开始吃小鱼”。在此背景下,洞察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抓住风口对车企来说,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未来的命运。
  资本的敏锐性和行动力比车企更快。在它的推动下,造车新势力纷纷入场,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围绕汽车的出行场景深入布局,就连零部件公司也开始以智能网联为切入口转型平台供应商,欲成为汽车领域的“苹果”。
  这些新的加入者让汽车领域前所未有地活跃,也让传统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百多年来,传统车企擅长的领域是机械操控系统,现在汽车产品逐渐融入了互联和AI要素,再加上共享出行场景中人、车、物的重新构建,传统车企需要把控的不再仅限于车。
  那么是像富士康那样做一个汽车产品的代工者,还是深度参与一场新游戏,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个问题正在困扰着不少车企大佬。他们当然不愿意只为他人做嫁衣,但问题是他们手中的“底牌”够不够与BAT们一起做游戏。
  事实上,现在留给传统车企纠结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当阿里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后,其“马仔”大搜车已经开始在新车和二手车市场的电商领域跑马圈地,汽车电商们在“新零售”的商业模式下已提前进入厮杀阶段。而在各路资本支持下的造车新势力们也携带着量产车陆续入场,将PPT中的故事落地。在这种形势下,传统车企除了牵手BAT谋求转型外,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汽车在定义新生活,车企也思考着新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