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4月2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9]

专访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菲利普·寇茨:从成都出发中英科创合作跨越欧亚大陆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陈 星
  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印有“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证书,菲利普·寇茨教授当年勾勒的科技合作之桥现已雏形初现。
  寇茨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布拉德福德大学工程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英国国际级实验室“多聚物多学科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促成了多个中英科研合作项目,他带头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的聚合物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微型加工研究具有全球领先水平。
  在各国均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今天,为何寇茨将目光放诸国际科技合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寇茨反复强调合作对于科技发展的价值。
  2005年,在中方的帮助下,他与多家领先的新材料科研院所取得联系,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视为合作的首选。首个落地项目便是2010年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琪教授共同领头打造的国际聚合物微型加工中心。
  而以成都为起点,寇茨在中国的科研探索被按下“快进键”。记者注意到,对合作的重视已使寇茨的学术生涯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在中国,他成为2015年“天府友谊奖”的首位获奖人,并先后获得四川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在寇茨眼中,后者是对他学术生涯的最高嘉奖。
  在英国,其重要性也被再度提升。2015年,他推动的研究项目合作成果丰硕,已被纳入中英政府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寇茨反复强调:“我希望打造一个‘研究社群’,我坚定地相信在国际合作中存在内生的价值——如果一些障碍可以跨越,双方将在多个层面收益。”在寇茨看来,这种“研究社群”能够在全球新一轮创新周期开启之际,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迈入新阶段。
  事实上,放眼中英科技合作,一个重要的促动力正是英国科研与中国产业的结合。此前,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的陈富韬曾建议中国企业关注英国大量未能形成新型产业的科研资源,这是两国“互补性的产业合作领域”。对于寇茨而言,这也是其需要攻克的关键,他正与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多所中国大学一同探讨,打造包含多种机制的产业合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