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4月26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05]

碧桂园探索产城融合市场化新模式 反哺城镇化发展

每经记者 魏琼
  2016年8月发布产城融合战略正式进军产业地产,标志着碧桂园转型的开始。随着首个科技小镇项目潼湖科技小镇落地,碧桂园城镇化项目进阶到3.0时代。从1.0版本的刚需大盘到2.0版本的三四线高端改善型住房,直到现在3.0版本的科技小镇,碧桂园一直在进行城镇化的尝试与探索。
  作为城镇化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在过去26年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特色模式,其成功经验利于国内其他房地产企业及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在4月25日2018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广东)论坛上,发布了我国第一部从省域层面专题研究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的蓝皮书——《广东新型城镇化人居环境发展报告(蓝皮书)》,该报告以碧桂园为案例调研后提出:碧桂园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碧桂园集团助理总裁兼产城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今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在智慧小镇领域的全新探索,虽然走得极其不易,但却是一个非常值得的尝试。”
  据了解,包括地价在内,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总投入将近30亿元,预计将于9月开园,将有20多家上市企业入驻园区,随着园区逐渐开放,首期2平方公里园区的产值约150亿元,税收贡献约10亿元。
  通过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碧桂园找到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同时通过探索产城融合的市场化模式,科技小镇将带动周边产业和经济发展,反哺城镇经济发展,助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碧桂园城镇化3.0版本
 
 1992年从广东顺德单盘起家,以刚需大盘模式创立碧桂园城镇化的1.0版本,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起步,碧桂园嗅到了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机遇,主打三四线高端改善型住房,碧桂园迎来城镇化产品的2.0时代。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经济和产业迎来前所有未来有的发展,城镇化红利逐渐释放。2016年8月,碧桂园顺势发布产城融合战略,宣告正式进军产业地产。选址一线城市周边和强二线城市的30~80公里重要区域,未来5年投入千亿元建设科技小镇,碧桂园城镇化3.0版本雏形初现。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在新型城镇化项目方面的探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碧桂园在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对国内其它房地产企业及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此前,碧桂园集团副总裁朱剑敏表示,历经26年发展,碧桂园从广东顺德的一个小型房企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既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度参与者,更是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直接受益者。
  踏准城镇化发展的机遇,碧桂园实现了自身发展的飞跃,从2013年首度跨越千亿大关,到2017年碧桂园实现销售金额达5508亿元,跃居中国房地产行业销售金额榜首。
 
 城镇化、逆城镇化为产城融合提供新空间
 
 作为中国的龙头房企,碧桂园在助推城镇化方面遵循了怎样的逻辑?朱剑敏认为,其实都是顺势而为。
  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反映到房地产市场就是住宅总量不够,需要大量建房,城市经济功能也需要向外扩张,当时碧桂园就在一线城市郊区开发了满足首套置业刚需、规模都在万亩左右的大盘及超大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逐渐告别住房短缺时代,但缺乏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好房子,碧桂园在三四线城市较好的区位旁,建当地更好的小区。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发展需要实现土地和人的全面城镇化。这意味着碧桂园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同时还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以及培育先进产业,促进城镇化的全面发展。
  碧桂园产城融合科技小镇应运而生,科技小镇在优先发展生态友好的高新产业同时,利用26年来的“造城”经验,配套更好的商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多重资源,实现职住一体,宜居宜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指出,工业企业远郊区化是国际城镇化进程的普遍规律,因为工业需要低成本的土地供给,不得不选择价格更低的中小城镇,或者远郊区。
  中国也避免不了如此,李铁认为,潼湖科技小镇就是典型案例。他认为,潼湖小镇是在一片未开发的空白区域进行建设,随着逆城镇化的兴起,应允许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到小城镇和村庄落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增加污染和成本的前提下,形成企业发展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认为,目前资本已开始下乡,下一步就是人和土地。“过去15%的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发展,现在人开始回流,土地双向配置,集体土地流转松动。”刘守英表示看到了产业破局的希望。
 
 探索产城融合市场化模式
 
 特色小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载体和房企转型的工具,其建设近年来方兴未艾。很多小镇都号称“智慧小镇”,但实际上“千镇一面”“什么都往里面装”,没有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认为,过去对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小镇的理解是狭隘和有偏差的。
  “小镇在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比较难,只有科技创新比较靠谱。这为智慧小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氛围。”刘士林认为,在如何建好智慧小镇方面,致力于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产业新城的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是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刘士林建议,在引入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时,要有主打,如此大体量的项目不可能将每个引进来的企业都孵化,要选择一两个主打产业,形成规模,就可以解决小镇前期开发投入大的问题。
  为解决产业创新和“千镇一面”的问题,碧桂园科技小镇推行一镇一主题,一镇一产业的模式,通过“产业先行”,为城镇化发展嫁接优质资源。目前潼湖科技小镇聚集包括思科、富士康、李开复创新工场等超1200家企业机构,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型交通、创新服务等八大产业资源,助力科技小镇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和创新联盟。
  为促进入驻企业发展,碧桂园依托自有基金并联合产业基金机构,设立200亿产业专项投资基金和300亿清华碧桂园科技创新基金,解决园区企业的融资问题,助力企业以及产业经济发展。
  据了解,目前碧桂园已落地8个科技小镇,仅潼湖科技小镇就已投入近30亿元。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并不设投入产出比,也不要求快速销售回笼资金,乐意为产城融合探索新模式。
  向俊波表示,中国城镇化进程今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碧桂园在智慧小镇领域的全新探索,虽然走得极其不易,但却是一个非常值得的尝试。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化程度高。潼湖科技小镇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自下而上地解决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