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豪十年树木
4月2日,阿里正式宣布以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未来,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的定位将是与口碑形成“到家+到店”的本地生活服务联盟,其即时配送运力则作为阿里新零售体系的物流基础设施。饿了么全面融入阿里,这是这家创业10年的独角兽的里程碑,对于张旭豪个人而言,他苦心经营,十年树木,也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果。
来自阿里和饿了么的官方消息称,在收购交割完成后,阿里巴巴副总裁王磊接任饿了么CEO,张旭豪则转任董事长和阿里CEO张勇的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提供战略决策支持。
这个曾率领饿了么狂飙突进的上海男人,迎来了退居二线的时刻,这使他的创业生涯在很多人眼中并不完美。但他自己很释怀,“伟大的公司不会去关注股权关系,因为它的伟大不是源自它的独立,而是它为社会为世界创造的价值。”
创业10年,张旭豪和他的公司的确已出色完成了作为一家垂直外卖平台的任务。他们从高校市场入手,重新激活了外卖这个古老而庞大消费需求,最终创造了将外卖作为常规就餐方式的不同于父母一辈的新一代,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留下了自己的历史足迹。
我们也常常忽略,这其实只是张旭豪第一次创业,饿了么从他和他同学的宿舍走出来,一路打怪升级,成长为一只百亿美金市值的独角兽。他鲜明而复杂的个人特质,也为饿了么注入了不同于传统上海公司的野性能量。
张旭豪十年树木,他也许能陪公司走到最后,但在参天大树成材那天,每个人都会清楚他对这结果起到了何等举足轻重的作用。
“饿了么一代”
2017年底,一则叫“媳妇点外卖被婆婆嫌弃”的话题在微博引起热议,内容是一个90后的母亲因为忙于照顾孩子没空做饭,经常叫外卖,被婆婆批评懒惰和浪费。
与很多年轻人回家过年点外卖被父母埋怨一样,这则新闻折射出两代人在就餐方式上的分歧。在2017年初的一份报告里,饿了么对此总结为“外卖成为中国人继做饭、堂食后的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依此看来,将习惯点外卖的年轻一代称为“外卖一代”或“饿了么一代”,也并不为过。
“饿了么一代”形成的最有力证据,是饿了么在2016年给出的一个数据:平台上周六日的订单平均比工作日高出10%~20%。这意味着,大部分用户不再是因为忙而被动地选择点外卖,在有时间下馆子和自己做饭的休息日,他们依然选择点外卖,对这些人来说,外卖很可能已经成为首选的就餐方式。
以那位90后母亲为代表,“饿了么一代”一度被舆论认为是“垮掉的一代”,外卖平台做的是“懒人经济”。去年10月的一次活动中,张旭豪就被当面问到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他的回答看出,他在这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深刻看法:
“我最早创业的时候,亲自送了一年外卖,所以我很清楚哪些真正是我们的客户。最早叫外卖的那批种子用户,实际是整个社会最拼的一批人,医生、律师、客服、创业者,他们根本没时间吃饭。我们去年点单金额最高的用户就是一个创业者,全年点了十多万。”他认为,让这些人更便利、省时地吃上饭,把时间花到更应该花的地方去,是饿了么的价值所在。
“所以我们第一支广告片的slogan就是‘饿了么和你一起拼’。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懒和忙也并不足以概括“饿了么一代”的全部。在2017年的年会上,张旭豪分享了他的一个新发现:单纯只是想吃好一点的人,也在开始点外卖。理由是,这几年来饿了么客单价一路上涨,从最初的20多块到现在超过40块。显而易见,就算是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也已经超过了一般人的工作日午餐。
“饿了么一代”形成背后的内在逻辑,是平台借助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让服务供给以几何级数增长,刺激了本来就存在的外卖需求,包括之后新零售等品类的横向扩张,遵循的也是这个路径。在服务供给进行原始积累的阶段,从2008年就开始拓荒的饿了么,承担了几乎所有“开荒牛”需要经历的脏活累活。
张旭豪不止一次谈起他跟创始团队在交大创业期间,是如何一家一家地把零互联网经验的商家艰难谈判下来的。“最夸张的一次,我们跟一个商家谈了二三十次,把他谈到烦了,最后为了让我们不再来,只能答应先上线。”
谈起那段经历,张旭豪认为最大的价值是让团队逐渐意识到这份事业的价值——推动餐饮行业的数字化。“10年前,对很多商家来说,上线饿了么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后来有个商家觉得我们很有前途,连餐厅都不做直接过来加入我们,他现在是我们的高管。”
如今,外卖早已成为餐饮行业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肯德基等连锁品牌在外卖平台上实现了月均两位数增长,一大批专注外卖互联网餐饮品牌也通过外卖平台孵化出来。
“冒犯者”的另一面
3月的一天,饿了么正在昆山举行2018年的业务启动会,本应10点到场的张旭豪迟到了。他的秘书说,他的工作强度太高了,睡得晚,而且睡眠质量也不好。张旭豪本人也并不认可一些形式主义的晨会制度,因为他喜欢在当天睡前把事情完成,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第二天早上。
这种等不得一秒的急先锋做派,基本上是他和他的公司这10年来的写照。正因如此,过去几年对他深度专访的记者,都有意无意要突出他性格中那种霸蛮的豪气,冠之以“冒犯者”之类的称号,并认为这是饿了么早期从一系列巨头的肉搏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根本原因。
这似乎有点简单化了这家公司的故事,也脸谱化了张旭豪的复杂人格。事实上,如果你去问他身边的高管,乃至跟他打过交道的装修公司,他们会更倾向于说他是一个思路清晰、善于抓住问题本质的老板。
2016年,饿了么新租下的办公楼层开始装修,他问行政要来了装修方案,结果看完后大为光火。
“我们想要说明饿了么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就想把墙刷成一个星空。但是星空跟外卖有什么关系?你这个大堂是让新入职的人进来的,你要考虑他的感受,而不是考虑你的主张。你设计成一个星空,人家还以为来的是Space X。你要了解新员工进来是想要感知什么——他们要感知的是企业文化,要把这个东西设计进去。科技感是要的,但不是体现在表面的设计上,要体现在你入职的整个流程,是不是无纸化、无人化,是不是能提升使用者的效率。”
这一定程度说明了为什么饿了么会做出那个火遍微博的“火锅前台”。有人觉得那个前台太具象,缺乏美感,但你不能否认,它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几乎所有来面试的员工,都会特意在火锅前面留影。”饿了么的HR说。
在一次内部分享会上,他向100多名饿了么产品经理提起了这次关于装修的教训。他说他痛恨很多产品中的“为设计而设计”,不幸的是,公司内正在出现这种歪风,他希望一切产品设计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去做。
对于这种毫不留情的批评,饿了么的产品负责人汪渊却并不感到难堪,他反而认为,跟这位CEO沟通是种有益的训练。“Mark(张旭豪)讲话比较直接,他看的都是你的逻辑,如果你的逻辑站不住脚,你很容易就被他击败,但如果你的观点能说服他,他也会乐意听你的。”
接受阿里对饿了么的收购,也是张旭豪在抓住市场本质后做出的理性抉择。他认为,本地生活服务已不再是单单餐饮外卖一个品类的比拼,比起资本,饿了么更需要新零售战场的资源。
“在接受阿里巴巴的收购要约之前,我们其实有过很多选择,很多财务投资者仍然想继续支持饿了么。但比起获得短期的资金支持,我们更加看重未来的战略资源。因为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发展到现阶段,光有资本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趋势将是新零售和餐饮外卖的协同作战,而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有着最强最完善的生态。”在内部信中,他对员工解释接受收购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为了争夺控制权而扼杀企业更好的未来,这也体现了他作为创始人的高度责任感。
未来,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的定位将是与口碑形成“到家+到店”的本地生活服务联盟,其即时配送运力则作为阿里新零售体系的物流基础设施。很多人认为,饿了么的发展平台将达到新的高度。
说不清的“盘感”
除了善于抓住本质,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人都不约而同提到,张旭豪身上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商业直觉。在极度缺乏决策信息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他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早在2009年,在交大诸多外卖平台还在拼补贴的时候,饿了么就推出了一款叫NAPOS的订单管理系统,出其不意地在半年内击败了资金实力比自己强的对手。除了因为这套系统给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其精心设计的收费模式也功不可没。
张旭豪推出NAPOS后,就摒弃了同行采取的提成制,开始向商户收取一笔固定的软件服务费。他认为,提成制意味着商家赚得越多,缴费越多,慢慢就会跟平台对立起来,在平台规模还小的阶段,这很容易导致商家脱离。事实上,当时他就注意到,有些商家会私下跟用户推荐电话直接下单。而如果统一收一定的年费,商家感觉就会好很多,毕竟交足年费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入。果不其然,改变收费模式后,大量商家开始推荐用户在饿了么下单。
张旭豪把这种凭直觉做决策的特质称之为“盘感”,原因是他觉得,这都是他从小在家对商业知识尤其是股票知识耳濡目染的结果。他打小从电视机里看到的都是财经频道里的东西,中国有头有脸的企业家在媒体上说过的话他都听过。“整天就在那里听,做作业也在那里听。”
“盘感”很大程度上还指引了张旭豪在2014年这个关键年份做出的一系列重要决定。当年,美团、阿里、百度相继亲自下场做外卖,惊醒了仅仅覆盖12个城市的饿了么。为了应对巨头入局,年初饿了么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覆盖60个城市,但很快,张旭豪就发现这根本追不上对手的速度。
在一次会上,高管们提议把目标提升到覆盖100个城市,张旭豪直接提出加到200个。这个“无理”的要求,在当时遭到一致反对,但是张旭豪坚持认为,比起短期的扩张压力,如果在年底前没法完成这个目标,饿了么付出的代价会更惨重——被美团赶超。后来的结果证明了张旭豪的直觉,这一轮生死时速般的扩张,奠定了后来饿了么在“天下三分”格局中领跑的基础。
张旭豪的“盘感”,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在大学时期一次创业即成功。在中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创立的独角兽并不多,饿了么之外,只有戴威的ofo和汪滔的大疆。
目前,除了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这个新职务,这位大学生创业者没有透露更多下一步的打算。但认识他的人都认为,“盘感”良好的他,一定已经察觉到新的机会,选择再创业是大几率事件。饿了么A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的创始合伙人朱啸虎是这样评价他的:“Mark跟别的年青创业者都不一样,对自己要什么,其实他脑子特别清楚。”
然而,无论日后张旭豪做什么项目,他和他的第一次创业都会始终被奉为经典商业案例。
作为创业者,他和同行一起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乃至影响一代年轻人,这无关成败争斗,而是每个创业者都孜孜追求的超乎利益本身的终极成就——改变世界;作为CEO,靠简单沟通和商业直觉去领导一家1.5万人的公司横冲直撞、屡建奇功,他身上呈现的非典型管理者特质,注定不可复制,也很难归类到某种研究框架下。尤其是作为上海人,每到关键时刻,他身上呈现的豪勇甚至让北方汉子汗颜。
回味过往,张旭豪十年树木,也是树己,不管事业还是做人,他都取得了很多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如今,他为饿了么选择了赢面最大的路,虽然即将离开,但分明也带着胜利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