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年04月02日] -- 每日经济新闻 -- 版次:[15]

打造全球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 成都高新自贸区推动内陆开放新格局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姚祥云
  2017年4月1日,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全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11个。其中,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最靠西。
  提起自贸试验区,关键词有很多,诸如改革、创新、放管服、自由贸易……这一切的基础是“扩大开放”。站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四川在这场全面改革创新的“国家试验”中,由一个内陆省份迈入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回首挂牌运行这一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直在推动更全面、更深入的开放新格局。29.86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是主体核心区域之一,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五区叠加”的历史机遇。
  开放,也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注入了希望与活力,新体制、新模式、新经验在这里不断涌现。截至2月28日,新增企业17472户,新 增 注 册 资 本(金)1769.76亿元,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正在崛起。
  
 首倡TSPPP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
 
 3月27日,美国硅谷城市群市长组团来到成都,他们与成都高新区签下合作谅解备忘录,成都与硅谷准备互设高科技产业与金融创新全球化发展平台。Him Group集团CEO、前山景市市长迈克尔?卡斯帕扎克说,希望借助“成都-硅谷科技金融中心”,帮助两地企业跨越太平洋的阻隔,实现合作共赢。
  翻阅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合作史会发现,“成都-硅谷科技金融中心”成立之前,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在成都设立分院,准备围绕人工智能和智慧基础城市进行研究;以色列海法生命科技园要设立中以科技创新中心;“巴基斯坦中国中心”也在探索建立,建成后IT进出口、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开发、供应链管理、基建领域、科研合作等板块的合作将有新的平台……
  自贸试验区挂牌的第一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最大的变化之一,便是其“朋友圈”从上海到深圳,从法国到美国,前所未有地快速扩大。
  这一切成就得益于他们在全国首倡并实施的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这项计划带着促进技术、资本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使命而生,希望构建的是“一带一路”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全球市场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这项计划发布当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举办了“2017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圆桌峰会”,与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西班牙巴塞罗那创新产业园、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园等22个科技园区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此后联盟范围愈来愈大,各方的合作愈加精准、深入。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最富特色的开放实践,就是加大和全球各园区的合作。”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洪涛说,“在打造全球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分享机遇,共同进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园区中小企业的互利互赢、共同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7472户,新增注册资本(金)达1769.76亿元。其中,入驻的外资企业共208户,注册资本(金)11.74亿元。
 
 制度创新+科技手段降制度性交易成本
 
 盈创动力,是成都高新区搭建的一个科技金融服务门户网站。登录网站,顶上一排导览中“政策申报”一项被标红,还附以“HOT”的醒目标记。从这里入口,企业按照要求填报准确的公司规模、所属产业、营业收入、院士博士等企业信息,平台就会自动匹配出适合这家企业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
  “这个匹配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以上。”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管理局办公室高级主管唐骁斐介绍到,当各项与金融补贴相关的政策数据化,归档在一个平台上,就能利用系统编制的算法,为企业匹配推荐合适的政策。匹配结果之外的政策,企业就不用管了,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政策学习过程。
  去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13项具备复制条件的创新改革试验举措,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就贡献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中小企业除了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存在金融服务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搭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初衷,就是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缓解这些问题。”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平台通过吸引金融及服务机构入驻,与近200家金融及服务机构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聚集资金规模超500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撑。截至今年1月,“盈创动力”累计为超过4900家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逾400亿元,为逾1.6万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
  交易成本的本质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人们彼此相互不了解,也对世界的变化缺乏足够的认知。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就无从谈起。在唐骁斐看来,运用制度创新+科技手段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也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总体思路。
  “我们是政府,不是科技型的公司。区别就在于,我们的创新不是盯着技术本身,而是从需求出发,在改革制度的同时,引入新的科技技术,让两者相关联,发挥更好的效果。”唐骁斐说,没有IT工具的辅助,一些制度很难落地,“把这些智能化的繁琐过程留给政府。我们做出一套系统供企业使用,让他们投入最少的时间拿到准确的信息。”
  制度创新,一切从需求出发。4月1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发布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2017~2018改革创新案例汇编》,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金融、贸易等领域探索形成了40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这一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科技手段的方式,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市场化、国际化用人机制奠定开放基石
 
 能够形成如今这样开放的工作格局与改革思路,得益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挂牌之初就组建的一群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专业人才队伍。
  去年5月,一则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广告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成为“网红”,招聘广告上“税后80万年薪”的薪资标准,让人们频频侧目、议论纷纷。
  就在这样全国率先实现的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选人用人机制下,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柯文从美国跨海而来,就任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管理局国际项目负责人,也成为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管理局的首位外籍雇员。
  在这个团队里,柯文说自己丝毫没有感受到隔阂。与他共事的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管理局的同事,平均年龄在30岁出头,不是有海外留学背景就是国内知名高校毕业。“他们的英语都非常强,专业能力也让我佩服。”柯文说,思想国际化是同事们最大的特点,能第一时间掌握全球的信息和变化趋势,在处理问题时也处处体现着高效。
  无论是柯文还是唐骁斐,他们的身份都是政府雇员,这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设计的“招数”,只为了能够突破原有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工资标准,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向全球招才引智。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高新管理局办公室处长李思雪说:“聘用柯文这样的外籍高材生,是人才任用改革创新的一次尝试。一方面,自贸区有很多项目都涉及到外国政府、企业等,外籍员工可以有效地降低合作项目的沟通和谈判成本;另一方面,外籍员工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角度,通过与我们的交流、碰撞,探索出适用于国际合作的新型贸易模式。”
  今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式迈入第二个年头,内陆开放高地已初见雏形。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局(自贸办)副局长(副主任)刘寰提到,2018年将全面加快推动各项试验任务落地,以自贸区发展引领开放改革,努力在自贸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实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