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克友:在开放的时代探路 为开放的中国正名
□ 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是,开放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开放需要试点和探路。这就是自贸试验区应运而生的使命。值此第三批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之际,回头来看这种使命,认知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
我们能够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自贸试验区不辱使命。
无论是从改善营商环境的“简政放权”改革,到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还是从负面清单改革,到制度创新的累累成果,都无可争议地证明,自贸试验区不愧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它们的确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但是,正如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也在进入更高阶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之以前更加艰难,也更需要毅力和勇气。因为剩下来的,都是硬骨头。如何在开放进程中啃下硬骨头,需要自贸试验区继续攻坚克难。
在今天,自贸试验区不仅需要在开放的时代探路,还需要为开放的中国正名。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只是口号,更是一个事实,是信念,是行动,是可以检验的未来。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最为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代表中国开放的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开放的信号,也体现中国开放所能达到的最新水平和高度。
在这个意义上,自贸试验区就是开放中国的代名词。中国是否开放,中国怎么开放,中国开放的成效几何,看自贸试验区,可见一斑。
不过,当下国际上也有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杂音,也有贸易保护主义的种种行为。这是中国开放进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正是由此而生,并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自贸试验区如何作为?怎样在挑战中发挥应有作用?这是一种考验,也是重大机会——为开放中国正名的机会。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说法,当某些国家放弃自由贸易的道义高地,中国正好继续倡导自由贸易,去维持一个负责任的、致力于全球治理与全球发展的大国形象。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我们相信,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繁荣之道。自贸试验区是践行这种理念、高举开放大旗的最佳标志。
因此,中国的自贸试验区不仅是在开放的时代,为中国探路、为中国正名,也是在为全球的自由贸易探路,为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