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提升回报公平性和可预期性 让长期资金放心入市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近期A股市场表现低迷,周一收盘A股主要指数跌幅均超过1%,成交额继续缩减至6789亿元。A股低迷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宏观经济的因素,也有汇率、经贸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同时也有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居民“财富幻觉”消失。在所有影响因素当中,信心不足导致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尤为关键,这在其他资产类别上也有显现,比如银行理财净值相对较小的回撤,就引发了去年底较大规模的赎回。在风险资产遇冷的另一头,则是居民对低风险资产的追捧:居民存款在2022年新增17.8万亿元后,今年上半年再度增加11.91万亿元,且有明显的定期化特征。
为提振A股信心,在上周五证监会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答记者问中进行了系统性部署,在数十家上市公司宣布拟回购股份后,8月21日又有多家基金公司、券商宣布自购旗下权益类产品。但A股市场的信心修复需要一个过程,这尤其有赖于整个社会风险偏好的回升。系统性因素不可抗,A股自身的制度建设和优化,是应对各种挑战最好的办法。
长期以来,A股长于提供融资、促进产业转型,但对投资者来说,股市是个人资产配置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方式。相比银行存款、保险、债券等低风险资产,股市风险要高得多,回报也理应高得多。从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度来看,A股相比其他资产类别的独特优势并不明显。事实上,A股从来不缺乏可观回报的机会,但这种回报在公平性、可得性、稳定性、可预期性上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股市更高的回报不会体现在每个投资者身上,必然有一些人会亏损,但将股市作为一个整体或从所有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看,这样的规律应当有所体现。衡量这种回报最好的指标是指数,指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量化,它本身也是投资者获取回报的重要工具,被动投资已成为全球资管行业增长最快的一部分。近年来,A股的核心指数普遍存在回报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指数编制者应当更为敏锐地体现这些变化,捕捉新的投资机会,同时还要避免过于集中某一领域、某一市场的风险,兼顾成长与价值平衡,让投资者有获得更稳定、更可预期回报的抓手,提升整体市场的吸引力。
投资需要权衡收益和风险是否匹配,机构投资者有信托之责。不过,A股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目前A股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小散户占比96%,即便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公募基金行业,也远未达到左右市场格局的规模。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增长没有跟上市场扩容的速度,这固然有可投资品种、风险对冲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但也和A股市场缺乏容量足够大、可投资周期足够长的产品有关——2020年的基金抱团和2021年初抱团瓦解这样的剧烈反转,殷鉴不远。
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需求出发,A股市场需要从一种竞争性的视角,充分挖掘并巩固其相比其他市场的独特优势,让更多中长期资金主动积极配置A股。在证监会安排中,提到了扩大中长期资金投资范围、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行为规则等六个方面的举措,期待这些改革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A股的配置价值,让专业投资者、长期投资者得到应有的回报。